歷史無數(shù)次證明:等一等,或許就有超級回報。
十年時光,海光信息為身后投資人帶來了多個回報時機——從成功IPO那一刻開始,原始股東們就注定賺錢。今年9月,海光信息股價登上270元/股,較發(fā)行價翻超7倍,市值超6000億。
當中成都國資的回報,最為驚艷。
早年在海光信息還沒有第一代產品時,成都國資以不到10億元價格拿下海光信息6.5億股,憑借IPO前兩次轉讓就收回成本。
到今天,成都國資持股賬面浮盈仍超1000億元,同時海光信息最賺錢的子公司扎根在成都。不曾想當年的一筆產業(yè)招商投資,可以如此充滿想象力。
十年,締造6000億市值
盛宴開端于十年前。
那時,全球CPU產業(yè)格局暗流涌動。美國主導的X86微處理器幾乎占據(jù)了全球CPU市場約9成份額,在“棱鏡門”事件引起數(shù)據(jù)安全恐慌之下,國產替代擺在桌面。順勢而為,2014年10月天津國資旗下的海泰科技發(fā)起設立海光信息,瞄準CPU研發(fā)。
成立兩個月,海光信息就啟動了首次增資。于是,中科曙光、國科控股有限、誠柏股權投資、自然人唐志敏共向海光信息投了3億。此后兩年里,中科曙光通過股權劃轉和受讓不斷加大投資力度,成為海光信息“掌門人”。
2016年,海光信息的第一代產品“海光一號”剛啟動設計,同期大洋彼岸的Intel和AMD先后發(fā)布重量級新品。CPU市場機會緊張,這時的海光信息需要資金修建技術城池。
成都國資正是在此時進入。
2016年1月,海富天鼎合伙、唐志敏、成都高投、成都產投共同對海光信息增資,其中,前兩家投資人分別為海光信息的員工持股平臺及戰(zhàn)略科學家,而同屬于成都國資的成都高投、成都產投則作為外部投資人。
信息顯示,當時增資價格為1.25元/注冊資本,計算下來,成都國資取得6.5億股的實際投資成本約8.13億元。
資金到位后,海光信息產品研發(fā)循序漸進:2018年海光信息首代CPU海光一號量產;兩年后,又成功推出海光二號。
前景愈發(fā)明朗,投資人陸續(xù)趕來。2020年,熱鬧非凡,海光信息連開兩輪融資,中信證券旗下金石智娛投資和交控金石基金、期貨大佬葛衛(wèi)東的混沌投資以及昆山國資、國科瑞華基金、寧波上乘、中科圖靈投資、津聯(lián)資管、融泰五號投資、鈦晟股權投資、天創(chuàng)匯鑫投資等十余家主體以11.21元/股的價格入場,當年共計融了約27億元。
直到2022年8月,IPO前融資大門關閉。海光信息順利登陸科創(chuàng)板,募資108億元,締造當年半導體領域最大IPO。
成都國資一戰(zhàn)千億
海光信息背后投資方都賺錢了——上市后,海光信息股價從未低于IPO前融資價格。
更令人感慨的還是當下。隨著2025年全球AI大模型的訓練等需求激增,國產算力替代浪潮到來,疊加今年6月,海光信息宣布將吸收合并中科曙光以加強算力產業(yè)生態(tài)。今年9月,海光信息股價接連創(chuàng)歷史新高,市值超6000億。
最新一幕,則是海光信息9月24日報收259元/股,較三年前的發(fā)行價漲超7倍。誰堅守到現(xiàn)在,誰就獲得超級回報。
這里不得不提成都國資。
其實早在上市前兩次的股權轉讓中,成都國資就已經收回投資成本。資料顯示,2018年11月,成都產投、成都高投以10.7億元價格向中科曙光轉讓海光信息1.95億股;接著2019年12月,成都產投在西南聯(lián)合產權交易所以6.73億元對外公開掛牌轉讓其持有的海光信6000萬股。
兩筆轉讓下來,除掉2016年的投資成本,成都國資還凈賺不少。
更重要的是,目前成都產投、成都高投以及成都集萃共為一致行動人,合計持有海光信息3.96億股,對應今天259元/股的股價,成都國資賬面浮盈已然超1000億。
如此一役,即便放在創(chuàng)投歷史上也并不多見。
當然,贏家不止于此。例如混沌投資,2020年以4.99億元認購海光信息4459萬股。海光信息成功IPO后,混沌投資于2023年、2024年累計減持海光信息超2600萬股,落袋相當豐厚。至今,混沌投資還持有海光信息1749.81萬股,對應持股市值超45億元。
還有赤峰黃金的實控人李金陽。她作為寧波大乘和寧波上乘的LP,間接投資了海光信息共計約5.5億元。海光信息上市后,這兩家機構在2024年通過對外轉讓股份合計套現(xiàn)了大概17億元,足以覆蓋兩家機構以及李金陽最初的投資成本。
隨著這兩家機構注銷,如今李金陽個人直接持有海光信息6573.29萬股,按目前股價,對應市值也超170億元,回報同樣驚人。
產業(yè)招商啟示
“成都國資贏麻了”。感慨之余,這個案例還有很多值得細細咀嚼的地方。
外界可能不知道,2016年那次投資后,海光信息兩家核心子公司海光集成、海光微電子很快落地成都。后來,這兩家子公司成長為海光信息的兩大營收主力——如2025年上半年,海光集成一家就實現(xiàn)營收47.6億元,近乎海光信息全部營收的9成,是成都乃至四川省集成電路設計產業(yè)的龍頭企業(yè)。
隨著海光信息戰(zhàn)略重組中科曙光推進落地,成都這筆投資的含金量還在繼續(xù)上升。如今回頭看,這像是一樁伯樂遇到了千里馬的故事。
那是2015年左右,成都開始通過投資培育集成電路賽道國產替代項目。尋尋覓覓,正在布局國產CPU業(yè)務的海光信息進入到政府團隊視野中來。
“當時我們在第一時間報告了項目信息,市委、市政府覺得這是個大的機遇?!币晃怀啥籍a業(yè)集團人士后來公開回憶道,這一筆并非是純粹的財務投資,而是“以投促引”——通過投資引入重大項目,帶動當?shù)禺a業(yè)鏈發(fā)展。后來,當海光集成、海光微電子落地成都高新區(qū)后,當?shù)剡€通過提供孵化空間載體、協(xié)調銀行提供大額資金等多方面進行扶持。
由此,一家產業(yè)鏈鏈主企業(yè)在成都扎下根。
“各地都在培育鏈主企業(yè)?!边@一幕我們再熟悉不過。眼下,地方政府都逐漸轉變招商引資模式為創(chuàng)造產業(yè)模式,有目標地引進特定的企業(yè),填補當?shù)禺a業(yè)空白。
正如當年合肥引入京東方。2008年,在合肥產投推動下,合肥不惜重金投資當時虧損中的京東方,因此帶動了面板、玻璃基板、偏光片、驅動IC等上下游配套企業(yè)落戶當?shù)亍H缃窈戏室殉蔀槿蜃畲蟮钠桨屣@示基地之一,早期對京東方的股權投資也是回報數(shù)百億。
越過千山萬水,城市某個產業(yè)的命運或許就系在那么一兩家鏈主企業(yè)身上。眼下中國產業(yè)變遷浪潮洶涌,歷史性機會再次擺在大多數(shù)城市面前。
本文來源投資界,作者:馮雨晨,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509/555261.shtml


8391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