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周,乘用車零售同比下降 23%。
后疫情時代,中國車市可能沒有預想的那么樂觀。
從去年 12 月初開始,國內三年來嚴格的防控政策開始「松綁」,多地經(jīng)歷了新冠感染高峰。近日,北京、廣東、浙江、四川、河南等多地發(fā)布最新研判,稱*波感染高峰已過,發(fā)熱門診就診人數(shù)持續(xù)下降。據(jù)醫(yī)學專家預測,全國發(fā)病高峰還會持續(xù) 2 到 3 個月,重癥高峰持續(xù)時間更長一點。
隨著防疫政策的放松,很多人預計包括汽車在內的居民消費將逐步復蘇:一方面,在疫情放松后,終端客流量將會明顯提升,進而帶動訂單增長;另一方面,防控放開將大概率帶來感染率的提高,密閉空間獨立出行的需求也將進一步刺激汽車消費。
此前的 2022 年,在多重負面因素沖擊下,中國汽車行業(yè)面臨前所未有的下行壓力,全年終端銷量為 2328.4 萬輛,同比 2021 年下降了 8.9%,創(chuàng) 2015 年以來*水平。
「陽過」之后,中國車市如何應對艱難的「陽康」之路?
01
分化的海外市場
從全球來看,相比歐美、新加坡等國家,中國采取與疫情共存政策相對晚一些。這也意味著,復盤下國外汽車市場的表現(xiàn),對中國車市的未來走向,可能會有一些借鑒意義。
最近,中信證券調查了美國、德國、法國、英國、日本、印尼等 15 個國家,防疫政策放開前后的汽車消費恢復情況。從整體來看,海外的諸多國家和地區(qū)在放松防疫政策后,汽車消費并沒有像很多人想象的所有地區(qū)都出現(xiàn)反彈,而是開始有所分化。
從這 15 個國家的表現(xiàn)來看,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以越南、馬來西亞、印尼為代表,它們在疫情放開之后,汽車消費很快恢復到疫情前 2019 年的水平,甚至有所增長。
其中,越南是表現(xiàn)*的市場。
自 2020 年疫情爆發(fā)以來,越南防疫政策經(jīng)歷了幾次放開與收緊,但整體是放開管控較早的國家。2021 年 10 月 11 日,越南正式宣布防疫策略的轉向,與新冠共存。2022 年 3 月,越南全面放松。
如果把這段時間分為疫情前、管控期、放松期、全面放松四個階段的話,越南汽車市場對應的月均銷量分別為 1 萬輛、0.9 萬輛、1.4 萬輛、2.2 萬輛。從數(shù)據(jù)上來看,越南汽車市場在全面放松后,銷量迅速反彈,達到疫情前的 220%。
相比越南等新興國家的強勢復蘇,美國、日本、英國、德法等成熟市場在疫情放松后,并沒有恢復到 2019 年水準。以美國市場為例,2022 年 3 月,美國白宮發(fā)布與病毒共存計劃,全面放開。6 月,美國宣布入境人士不再需要提供核酸檢測報告,完全開放。
在從疫情前到疫情后的四個階段,美國汽車市場的月均銷量分別為 143 萬輛、123 萬輛、120 萬輛和 117 萬輛。從這里可以看出,在疫情放松之后,美國汽車市場銷量不但沒有恢復,反而有所下滑,只達到疫情前的的 82%。
之所以各國汽車消費在疫情后走勢出現(xiàn)分化,主要跟三個因素有關:首當,就是各國 GDP 走勢。在很長時間里,世界主要經(jīng)濟體的汽車市場的增速拐點,基本與 GDP 走勢保持一致。即便是在疫情高峰后,這種協(xié)同一致性也沒有變化。
因為作為大宗消費,汽車的主流價格在十萬到幾十萬元之間,這也意味著資金的來源主要是財富積累,而不是當期的收入。所以,經(jīng)濟形勢的冷暖,會直接影響消費者的信心,進而影響到他們的消費者決策。
2022 年 3 月,美國白宮發(fā)布與病毒共存計劃,一季度當季 GDP 不變價同比增長 3.68%,隨后二、三季度增速整體下滑,單季度同比增速分別為 1.80%、1.86%。這跟美國汽車銷量增速類似,從一季度開始不斷下滑。
相比之下,隨著疫情管控的放開,越南經(jīng)濟得到快速恢復,2022 年前三季度 GDP 增速分別為 5.03%、7.83%和 13.67%,這與外資的大量涌入、服務業(yè)向好、勞動人口恢復等密不可分。得益于經(jīng)濟的快速恢復,越南的汽車消費也大幅回升,甚至超過了 2019 年水平。
其次,這也跟各國汽車行業(yè)所處發(fā)展階段。數(shù)據(jù)顯示,2021 年,美國的千人汽車保有量達到了 818 輛,法國 729 輛、德國 631 輛,日本 625 輛,英國 606 輛。根據(jù)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測算,當千人汽車擁有量超過 400 輛之后,汽車市場進入飽和期,銷量增速將變得極為低下。所以,即便疫情放開,這些國家也沒有那么明顯的銷量復蘇產生。
相比之下,越南等新興國家的千人保有量僅有 20 到 30 輛,汽車行業(yè)仍在高速發(fā)展與快速滲透階段。當疫情整個放松后,很多用戶會擔心公共交通出行的感染風險選擇購車,使得銷量超過疫情封控時的水平。越南汽車制造商協(xié)會 (VAMA) 數(shù)據(jù),2022 年會員單位總銷量達 40.46 萬輛,較 2021 年增長 33%。
這有點類似于 2003 年 SARS 疫情時中國的情況。當年 2 月廣州政府公布非典型肺炎情況,到 7 月全球非典患者人數(shù)、疑似病例人數(shù)均不再增長,意味著非典疫情基本結束。疫情并未影響汽車市場,反而引爆了汽車消費。根據(jù)中汽協(xié)數(shù)據(jù),2003 年中國狹義乘用車銷售 218 萬輛,同比增長 72%。其中,前 7 個月疫情期間,中國汽車銷量同比增長 77%。
值得一提的是,疫情期間為了提振消費,部分國家推出了優(yōu)惠政策。這雖然短期內讓汽車消費不至于陷入更大幅度的下滑,但也提前透支了部分消費潛力,導致疫情高峰期后汽車市場表現(xiàn)疲軟。
法國自 2020 年 5 月開始,購買純電動車獲 7000 歐元補貼,插電混合動力車型獲 2000 歐元補貼。同時,實施了對全系車型以舊換新的補貼計劃,最高可獲得 5000 歐元;德國宣布從 2020 年 7 月起,購車增值稅率從 19% 下降到 16%;韓國則在 2020 年 3 月暫時將私人汽車購置稅下調了 70%,使購車總稅率從 5% 下降到 1.5%。
02
中國車市的
湮滅與新生
過去幾年,全球汽車公司受到芯片短缺、新冠疫情等因素影響,遭遇大幅減產。根據(jù)汽車行業(yè)數(shù)據(jù)預測公司(Auto Forecast Solutions)的數(shù)據(jù),全球汽車芯片的缺少,大概造成了 427 萬的減產,其中 美國為 146 萬,亞洲其他區(qū)域 105 萬和歐洲的 98.9 萬。
很多人認為隨著疫情和供應鏈問題的逐步解決,汽車市場也將逐步恢復。甚至在新冠疫情發(fā)生之初,很多人還在討論汽車市場是否會像當年 SARS 過后快速反彈。
從海外市場的經(jīng)驗來看,疫情放開后,并不意味著汽車消費的反彈,還受到各國 GDP 增速、刺激政策、車市成熟與否的影響。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中國車市無法像當年 SARS 那樣快速反彈。
因為 2003 年前,中國的汽車保有量只有 2400 萬輛,首次購車率 95% 以上,非典則刺激了對密閉空間、獨立出行的需求,加速引爆了中國的汽車消費;如今,中國汽車市場每年銷量就超過 2000 萬輛,汽車保有量超過 3 億輛,千人汽車擁有量達到 220 輛,進入中低速發(fā)展階段。
對于后疫情時代的中國車市,大部分人持相對樂觀態(tài)度。中信證券認為國內防疫政策松動后,汽車行業(yè)將有望持續(xù)收益,呈現(xiàn)類似于越南、馬來西亞等地防疫政策放開后的消費復蘇,2023 二季度到四季度的銷量存在超預期的可能性;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王青則預計,2023 年車市增速在 2% 左右。
不過,電動車行業(yè)顧問、《火星人馬斯克》作者一苒認為,2023 年中國汽車市場依然會繼續(xù)蔓延寒氣,甚至會出現(xiàn)負增長。
這背后的邏輯是,2023 年乘用車購置稅減半政策和新能源補貼政策將迎來雙退坡,銷量都將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短期滑坡;同時,從疫情政策放松到共存,肯定會有一段陣痛期,至少一個季度,這期間經(jīng)濟和社會情緒會有很大挑戰(zhàn)。
與此同時,疫情后的汽車消費邏輯也在發(fā)生變化。
全國汽車消費服務平臺「車 fans」創(chuàng)始人孫少軍認為,疫情后的消費邏輯已經(jīng)演變?yōu)閮深悾阂皇菫槿页鲂匈徺I一臺足夠大的汽車,二是為子女或其他成員增購一輛車。由于是家庭的第二輛車,這些群體普遍對長續(xù)航里程的要求不高;由于主要使用者是年輕人和女性,他們對智能化的裝備要求很高。除此之外,在經(jīng)濟整體放緩的潛在可能性下,消費者更加關注使用成本。
不過,汽車市場不是靠預測來的,而是靠走出來的。中國汽車流通協(xié)會數(shù)據(jù),1 月 1 日到 8 日,乘用車市場零售 36 萬輛,同比去年下降 23%;全國乘用車廠商批發(fā) 32.7 萬輛,同比去年下降 23%。
從目前來看,整個市場正在遭遇政策退出的陣痛期。因為購置稅補貼政策以及新能源補貼政策,導致了大部分的 1 月注冊銷量前置。其中,特斯拉 1 月*周銷量僅 2100 多輛,同比下降超過 40%。也正是由于銷量不如預期,訂單過低,特斯拉在 1 月初實施新一輪降價。
后疫情時代,中國汽車市場面臨的局面非常復雜:一方面是后疫情時代,宏觀經(jīng)濟復蘇力度加強,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滲透率在不斷快速提高;另一方面則是,財政補貼退出、礦產資源約束、消費群體多元化需求分散化、以及充電設施數(shù)量不足充電效率低等難題,成為當前汽車市場的挑戰(zhàn)。
接下來,中國車企可能要做好過苦日子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