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cci是幾乎家喻戶曉的奢侈品牌。
1922年,一個雄心勃勃的意大利年輕人在佛羅倫薩開設了一家小店,銷售皮具。在此之前,他在倫敦的薩沃伊酒店擔任服務員。在那里,他發(fā)現行李箱和包袋是富人和精英的重要身份象征。于是他回到意大利,學習皮革制造貿易,并推出了他的優(yōu)質行李箱和手袋系列。
這個年輕人叫古琦歐(Guccio Gucci),他一手創(chuàng)辦了大名鼎鼎的Gucci。上世紀40年代,Gucci成為時尚界的明星,任何帶有Gucci標志的商品都成為電影明星、貴族甚至*夫人的必備單品。
然而,當第三代開始在家族企業(yè)經營上日益活躍時,麻煩就開始了。短短一個世紀之內,古琦歐辛苦創(chuàng)立的Gucci走到了破產的邊緣,
鮮為人知的成功品牌的背后,是一部血腥的家族史:子孫們籌謀、內斗、廝殺,過著奢靡且揮霍的生活。這場悲劇的最后一幕發(fā)生在 1995 年,古琦歐的孫子,即Gucci第三代繼承人毛里齊奧(Maurizio Gucci)被前妻派來的殺手殺害。如今,Gucci家族與Gucci公司已無關聯,只有姓氏保留了下來。
我們不禁要問,為什么Gucci品牌如此成功,家族卻富不過三代?
01、親人反目&內斗
1953年,70歲的古琦歐離世,隨之繼承問題擺到桌面上,手足間的矛盾激化,但和日后更大的風波相比這次算不上什么。
古琦歐一共有五個親生子女和一個繼子,除了九歲即病逝的長子以外,其余五個孩子均在家族公司中工作。古馳奧去世后,次子阿爾多(Aldo)接管大權,他和兩個弟弟瓦斯科、魯道夫平分股權,在集團內各司其職。根據遺囑,繼子烏戈和女兒格里馬爾達沒有獲得任何股權,格里馬爾達不甘心就此出局,旋即把三個弟弟告上了法庭,不過以敗訴告終。
除了代際交接時的插曲,整體而言,Gucci家族的二代在經營管理上無可指摘。阿爾多對Gucci*的貢獻是帶領品牌走向國際化,他知道人們不一定想去意大利購買他們的產品,也可能想在當時的大都市紐約、巴黎、東京或倫敦下單,于是Gucci開啟了全球開店的步伐。在快速擴張中,Gucci蓬勃發(fā)展,約翰·肯尼迪總統(tǒng)稱阿爾多為*位時尚大使。
1974年,瓦斯科去世,沒有留下子女,阿爾多和弟弟魯道夫買下了瓦斯科遺孀手中的股份,二人各自持有Gucci股份的一半。阿爾多自己留下了公司股份的40%,把10%平均分給了三個兒子;魯道夫自己則保留了50%。盡管不平衡,阿爾多仍然控制著公司,Gucci在他的統(tǒng)治期間保持穩(wěn)定和盈利。
更致命的裂痕出現在第三代嶄露頭角之后。1977年,阿爾多的兒子保羅進入集團工作,他想創(chuàng)建自己的時裝系列,即便他的父親阿爾多和叔叔魯道夫都明確否定了他的提議,但他還是一意孤行,推出了名叫保羅古馳的品牌,于是1978保羅被公司開除。
在1982年接受《人物》雜志采訪時,保羅解釋說:“我想擴大規(guī)模,引進其他資方,并使業(yè)務以更現代化的方式運行。但 Gucci 擁有中世紀的商業(yè)理念,所以我成了‘害群之馬’?!?/p>
父子及叔侄的矛盾以不光彩的方式呈現在大眾面前。因保羅個人的品牌里依然帶著Gucci的名字,集團對此不滿。1982年的一天下午,在與家人發(fā)生了激烈爭吵之后,憤怒的保羅出現在街上,用一塊沾滿血的手帕捂住腦袋。他后來對他的父親、兄弟和堂兄提出毆打的指控。
不僅如此,保羅后來拋出了更大、更殘忍的炸彈,他把有關Gucci離岸公司的文件交給當局,揭露父親阿爾多的逃稅行為。1986年,阿爾多被美國法庭判處一年零一天的有期徒刑。
1983年,魯道夫去世,其50%的股份全部歸于獨子毛里齊奧。1984年,以稅務官司為Gucci公司帶來不良影響為由,毛里齊奧聯手堂兄保羅將阿爾多罷免,毛里齊奧當選集團主席。不過,由于毛里齊奧沒有履行安排保羅擔任集團設計總監(jiān)的承諾,這對堂兄弟很快反目成仇。保羅故技重施,再一次向當局提供稅務問題的情報,毛里齊奧被迫逃往瑞士。
為了一結后患,莫里吉奧找到金主——來自中東巴林的投資銀行Investcorp,幫助“重塑”Gucci。Investcorp首先買下了保羅3.33%的股份,接著是保羅的哥哥和弟弟,最后是阿爾多花費1.6億美元。到1988年,Investcorp和莫里吉奧各占Gucci股份的半壁江山。
02、力不從心的三代
兩個堂兄弟得償所愿,但結果卻是災難性的。保羅最終推出了自己的時裝系列,但經營得非常失敗。從80 年代末到 90 年代初,毛里齊奧成為Gucci帝國里*話事的Gucci人,但他的掌舵幾乎摧毀了百年基業(yè),最終被 Investcorp 逼出公司。
到1985年,即便家族紛爭損害了品牌的聲譽,但Gucci公司本身仍在增長。在美國,Gucci的年收入為 6200 萬美元,利潤超過 500 萬美元;在意大利,公司收入超過 2 億美元,利潤約占總收入的 8%;在倫敦,Gucci的營業(yè)收入超過 1000萬英鎊,利潤率為10%。到1986 年,全球153家Gucci商店的銷售額超過5億美元。
不過,此時在盛名之下,Gucci自有隱憂。盡管Gucci走向了全球,但因七八十年代過度授權許可和大量生產帆布包,Gucci的品牌價值已大打折扣。毛里齊奧看到了這一點,計劃通過恢復公司建立的精湛工藝,使其重返高端市場。在他的治理下,Gucci削減了產品線并關閉批發(fā)分銷。
毛里齊奧不缺遠見卓識,但這不能掩蓋他作為經營者的無能。首先,停止授權許可自然有利于重塑品牌形象,卻切斷了Gucci的主要收入來源,毛里齊奧也沒能及時找到替代收入的來源,這一策略在經濟上是一場災難。此外,他還做出了輕率的、代價高昂的決定。
例如,把總部從佛羅倫薩搬到更時髦、更昂貴的米蘭市中心,在佛羅倫薩郊外購買一座歷史悠久的別墅,用于從未舉辦過的會議和培訓課程,他還會包私人飛機帶設計師去東京玩一天。
“毛里齊奧一生中從未被拒絕太多,當他接管公司時,他并未克制,”當時的設計總監(jiān)梅洛解釋說。
到90年代初期,Gucci的狀況越來越糟。1992年公司虧損25萬美元。Investcorp譴責毛里齊奧管理不善,毛里齊奧則反駁說,投資銀行只對利潤感興趣,犧牲了公司悠久的工藝傳統(tǒng),雙方開始了控制權的激烈爭奪。長期內耗之下,1993年,Gucci的虧損攀升至數千萬美元,銷售額下滑,欠款供應商和員工,秋季廣告活動因缺乏資金而被取消,銀行界幾乎不再信任Gucci。
1993年9月,在管理層未能批準年度賬目后,Gucci的審計委員會將公司賬目移交給佛羅倫薩法院,并要求進行清算。毛里齊奧處于劣勢地位,他將50%的股份用作貸款抵押物,差點拿不回來。Investcorp宣稱,只要毛里齊奧不放權,它就不會輸入新的資金拯救Gucci。
最終,毛里齊奧同意出售其 50% 的股份并退休,Investcorp 完全控制公司,標志著Gucci家族的全面退出,這家奢侈品公司也進入了自古琦歐時代以來所有權最穩(wěn)定的局面。
03、復蘇
Investcorp接手的時候,Gucci正處于倒閉的邊緣,幾乎沒有人想到這家投資銀行能夠收回對Gucci的 2.958 億美元總投資:2.458 億美元的購買100% 股權,分兩個階段收購——1989 年的 50% 和 1993 年的 50%,加上追加 5000 萬美元的重組資金。Richmont 集團和 LVMH 等大型集團向Gucci提出了收購邀約,傳聞開價在3 億到4 億美元之間,但都被Investcorp拒絕了。
Investcorp派出銀行管理委員會成員弗朗茨進駐公司,他首先關閉了昂貴的米蘭辦事處,把公司總部搬回老家佛羅倫薩。在八個月時間里,他仔細考察了22 名核心高管,并淘汰了其中的 15位。他和包括關鍵中層在內的管理人員一對一會談,發(fā)現識別公司存在的問題。
他與工會協商,裁減 25% 的意大利勞動力,因為其中許多人在簿記、倉庫和一般服務部門擔任冗余職位,而當時Gucci正在虧損,必須清理掉基礎費用,從而實現收支平衡。另一個關鍵舉措是立即將公司的廣告預算增加一倍,觸達更多的消費者,從而拉動銷售增長。
到 1994 年 4 月,弗朗茨完成了他的階段性使命,Gucci美國分公司的董事長De Sole搬到佛羅倫薩,接手了弗朗茨的工作,負責改造Gucci的采購、物流和生產系統(tǒng)。他與24家Gucci供應商達成“合作伙伴計劃”,其中許多供應商專門為該公司工作,后者反過來為他們提供技術和財務支持。他還重新梳理了生產和銷售流程,修正過去Gucci貨品常年遲到的問題。最后,他帶領改進Gucci的生產技術,包括開發(fā)*進的電腦皮革切割機,用于生產手袋和小皮革制品,新的自動化系統(tǒng)讓Gucci大幅度提高了產量。
新銳設計師湯姆福特(Tom Ford)在復興期間大展身手。在1993 年和 1994 年初,福特全權負責所有Gucci產品類別的設計,包括男士和女士成衣、男士和女士鞋 、箱包、配飾、箱包、小皮具和禮品,后來他的權力范圍還擴大到香水、手表和眼鏡產品線。
福特開發(fā)了一年兩次的廣告活動,并根據Gucci的新時尚優(yōu)勢監(jiān)督新包裝以及商店的翻新和設計。福特所推出的新品大獲成功,1995年3月他推出的 95-96 秋冬系列大賣,銷售額比前一年增長了 100%,緊身緞面襯衫、馬海毛夾克、緊身天鵝絨緊身褲和金屬漆皮鞋贏得了消費者的芳心。
雖然聽起來有些諷刺,Gucci家族的分崩離析給了福特機會。“如果公司沒有面臨它曾經遇到的問題,湯姆就永遠不會有機會做他所做的事情,”梅洛指出,“我認為很少有設計師有這個范圍?!备L匾矊ucci難得忠心耿耿,他承認,華倫天奴曾重金挖過他,但他明確說不會離開公司。
到1994年下半年,Gucci在市場上重振雄風,第三和第四季度的銷售額以50%的速度增長。
1995年,Gucci在紐約和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以及倫敦的 SEAQ 國際市場完成IPO,出售該公司30%的股份,此次發(fā)行獲得了16倍的超額認購,每股22美元的開盤價立即被打破。到1996年3月,也就是首次公開募股后不到六個月,Investcorp剩余的51%股權價值翻了一番多,Investcorp以17億美元的價格出售了其余股份,前后總共入賬21億美元。
1997 財年末,Gucci的銷售額為9.75億美元,利潤率為18%。自首次公開募股以來,股價已上漲323%,Gucci完成了從一家陷入困境的虧損公司到華爾街*的股票之一的轉變。
04、暗殺
Gucci家族在名利場上的喧囂以一聲槍響終結。
1995年3月的一個早上,也就是在莫里吉奧出售股權后的數月,他在Gucci米蘭總部大樓門口遇害,殺手迅速逃離現場。直到1998年,莫里吉奧的前妻派翠西婭因買兇殺人被判處29年監(jiān)禁。
二人在年輕時也是一對令人艷羨的壁人。派翠西婭的母親是一個侍應生,帶她改嫁給了富豪費爾南多,不過她的繼父雖然有錢,卻不在上流社會之列。莫里吉奧的父親魯道夫懷疑派翠西婭的動機,所以極力反對二人結合,莫里吉奧甚至一度與父親決裂,直到女兒出生雙方關系才得以緩和。
派翠西婭一生對做Gucci家人有莫名的執(zhí)念。在莫里吉奧掌權之后,她不斷向丈夫提供意見,莫里吉奧深感不滿,因此離家出走。甚至在離婚后,她依然稱前夫為“我的丈夫“。被釋放后,她還試圖進入Gucci公司工作。外界認為,之所以派翠西婭動了殺心,是因為莫里吉奧把Gucci賣給了外人,徹底斬斷了她和Gucci的關系,所以怒火中燒。
官司,舉報,暗殺……Gucci家族的故事看起來像是電影中才有的內容。而實際上,除了暗殺這種過于極端的結局,這其實是一個非常普遍的家族企業(yè)故事。
家族企業(yè)專家John L.Ward教授稱,近70%的家族企業(yè)在第二代失敗,到第三代僅剩17%。為什么5/6的家族企業(yè)會遭遇這種命運?答案在于親密關系的B面。信任和情感聯結可以幫助企業(yè)成長,也可能摧毀一家公司。商業(yè)決策對每個家庭成員產生不一樣的影響,有贏家,也有輸家,嫉妒和憎恨因此生根發(fā)芽;生老病死和離婚再婚等家庭變故同樣可能對企業(yè)產生重大的負面影響。Gucci便是一個悲劇性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