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公司的聊天機器人ChatGPT是這個世界的一汪“禍水”:過去不敢想的,現在敢想了;過去敢想卻做不到的,如今似乎有希望了。
它直接挑起了谷歌和微軟之間的新搜索大戰(zhàn),也在另一個角落撩撥著人們的希望,那就是“數字永生”領域。
2月1日,元宇宙公司Somnium Space的創(chuàng)始人阿圖爾·西喬夫(Artur Sychov)告訴VICE科技,ChatGPT的推出可能會加快數字化身推向市場的進程,遠遠比計劃得快。
而最新的消息也許會讓致力于“數字永生”的公司更加振奮:3月3日,OpenAI發(fā)布官方ChatGPT API,100萬單詞輸出的價格才2.7美元,比已有的GPT-3.5模型便宜10倍。
在過去幾年涌現的元宇宙公司當中,Somnium Space走得比較遠,其平臺已經與虛擬現實頭顯設備兼容,可以提供沉浸式3D體驗。
去年4月,西喬夫宣布公司正在開展一個名為“永生(Live Forever)”的項目,其源起于西喬夫父親的離世。如何能讓自己的孩子在與爺爺的交談(而不是從一堆照片和信件)中認識他?
參與“永生”項目的用戶,將被采集和存儲在Somnium Space中的所有數據,包括日常對話、聲音、行為動作、表情等,以此得到一個數字化身。在人工智能的驅動下,這個化身可以與人類互動、交談。
但這只是*步,一個合格的數字化身必須有流暢的對話能力,否則只是一個擁有虛擬形象的個人“網盤”,誰會樂意對著它叫爺爺?ChatGPT的出現,正是在這個維度讓“永生”項目有望實現時間跳躍。
提醒了西喬夫這個可能性的,是Somnium Space的一位用戶Artific。他長期混跡在這個元宇宙。ChatGPT的對話能力讓他感到震驚,于是他嘗試將ChatGPT的API接入進來,在這個過程當中還求助了ChatGPT“本人”該怎么操作。
西喬夫還向VICE科技展示了自己的數字化身,其部分集成了ChatGPT。
這個化身的對話仍然有一些僵硬,比如會說“我今天能幫到你什么嗎?”,對于他的“數字孿生兄弟”來說,這樣的問詢顯然有點太生硬了。
但這個數字化身也的確更具有實感,它可以描述自己在哪里、看到了什么:“我可以看到周圍有各種各樣的人在探索大廳,還能看到一個酒吧、一些街機游戲還有很多可以駕駛的車輛,以及遠處地球的美景?!?/p>
西喬夫還認為,這項技術讓數字化身可以執(zhí)行一些口頭指令,比如把墻刷成藍色、建造一個花壇。
“人工智能的發(fā)展非常迅速。老實說,它的發(fā)展速度甚至比我們預期的還要快?!蔽鲉谭蛘f。
去年的西喬夫認為,“永生”項目有望在5年內推出,如今他認為這個時間將縮短至兩年甚至更短。
“永生”是人類長久以來的夢想,而ChatGPT似乎為其中一條路徑補全了最后一塊拼圖。
01利用人類的數字痕跡,來喂養(yǎng)人工智能,并且定制出一個數字化身,這是“數字永生”的路徑之一,也是離實現最近的一條路徑。
不僅是西喬夫感到興奮。在中國,北京星愿航天科技有限公司本月也宣布將結合ChatGPT技術,推進“數字生命計劃”。
在2013年推出的科幻劇集《黑鏡》(第二季)中,《馬上回來(Be Right Back)》一集的故事是這種路徑的一種推演:
失去丈夫的年輕女子發(fā)現自己懷孕了,悲痛之中接受了朋友的推薦,開始和一個丈夫的數字化身交談。起初,數字化身能學習的只有丈夫生前在社交媒體等發(fā)布的公開信息,隨著女主角喂養(yǎng)私人郵件、視頻等,數字化身和丈夫也越來越像,可以和女主通話,最終甚至借由一個人造的“身體”陪伴左右。
人們越來越多地在網上留下足跡,并以數字化的形式記錄生活,這大大增加了該路徑的可行性。早在2000年,微軟的兩名研究人員發(fā)布的報告就指出,記錄一個人在其整個生命周期中的每一次談話,估計只需要約1TB的存儲空間。
目前,已經有不少公司在該路徑上實踐,不管是Somnium Space還是國內的星愿航天,都只能算是“新來的”。
包括Eternime、HereAfter、Nectome、Legacy Locker等在內的公司都在致力于售賣“數字永生”服務。
其中Eternime公司是其中成立比較早的,2014年就已經有針對其的報道。Eternime的模式是參與者需要提供自己的所有記錄,包括訪問聯系人、生日、社媒記錄(包括點贊)、電話通知、電子郵件賬戶、位置、教育和工作歷史、照片、視頻、家人親友身份等。
也就是說,想要“數字永生”的人,在生前就開始做準備,盡力喂養(yǎng)Eternime的機器人。
另一家公司Nectome的HereAfter計劃則至少在2019年前就已經有公開報道的數字化身推出。這家公司始于創(chuàng)始人詹姆斯·弗拉霍斯(James Vlahos)得知父親身患癌癥后,開始創(chuàng)建“父親機器人(Dadbot)”。他在云端記錄了父親的生活故事,并通過人工智能和亞馬遜的智能語音平臺Alexa和Dadbot聊天。
2019年,當時78歲的美國作家安德魯·卡普蘭(Andrew Kaplan)加入HereAfter計劃,成為其*個客戶,將自己打造成了AndyBot。2021年11月,HereAfter的平臺正式開放。如今在其官網可以看到,該服務以月計費,每月3.99美元到7.99美元不等。官網還鼓勵用戶以禮物的形式將這項服務在母親節(jié)、父親節(jié)等時間送給親友。
人們對“數字永生”興趣高漲:Eternime網頁完成的四天后就有3000人注冊,到了2019年,還沒有正式推出服務的Eternime已經有45479人在官網登記。
另一個來自葡萄牙的ETER9在2020年剛維護幾周時已經擁有7萬用戶。ETER9的每個用戶都有一個“AI副本”,它可以學習復制用戶的在線行為,甚至可以在死后代替用戶發(fā)布評論和內容。
在給人工智能喂養(yǎng)數據打造數字化身以實現“數字永生”的路上,也不乏科技巨頭的身影。2021年1月,微軟申請了一項新專利,該專利可基于歷史人物或真人打造聊天機器人。
02但可行不代表真的行,要普及這樣的“數字永生”,或者更準確地說是“數字孿生”服務,還有不少倫理與法律的問題需要厘清。
在近期播出的一檔節(jié)目《星空下的對話》中,360集團創(chuàng)始人周鴻祎和搜狐創(chuàng)始人張朝陽聊到了ChatGPT,周鴻祎表示,自己以前對數字永生持有懷疑態(tài)度,但ChatGPT出來后,覺得數字永生成為可能。
有意思的是,當被問及是否愿意像《流浪地球2》中那樣利用自己的所有信息打造一個數字化身時,周鴻祎和張朝陽都表示不愿意。
這是“數字永生”面臨的最重要的倫理問題之一:本人不愿意,也可以“復活”他/她嗎?
失去親人的人們會有不同的反應與訴求。2020年底,B站上線紀念賬號功能,但運營團隊逐漸看到了用戶的不同需求:有人想要保存和繼承,也有人想要刪除或注銷。
各個國家對于“數字遺產”的歸屬與處置問題的法規(guī)不同,比如在英國,雖然死者之前所立遺囑中包含的“數字遺產”處置愿望將作為指導,但遺囑執(zhí)行人或繼承者可以自行決定是否遵循。
這就為違背本人意愿提供了空間,一個生前對“數字永生”深惡痛絕,認為這不過是一個數字鬼魂的人,卻可能被手握其數字遺產的親人打造出一個數字化身。一個生前每月交7.99美元記錄自己的一切,打造出了一個自己的數字化身的人,化身卻可能被對其數字遺產有處置權的親人“殺死”。
“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死者的數據都沒有受到保護?!辈骱舶⑺诡D大學媒體和隱私法高級講師艾迪納·哈比賈(Edina Harbinja)在2020年的一次采訪中表示,“因此,法律上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阻止創(chuàng)造一個類似死人的虛擬形象或機器人?!?/p>
“數字孿生”還涉及其他問題:如果所使用的數據包括死者與朋友和其他人的談話,是否可能侵犯他人的隱私?數字化身是否會被“貨幣化”?是否會被拿來做廣告(誰能拒絕親人的數字化身推銷其生前*喝的酒呢)?
問題很多,答案很少。
03更大的也更哲學的問題是:就算在海量個人數據的喂養(yǎng)下,就算在ChatGPT這樣強大的聊天機器人的幫助下,數字化身只能無限接近本人,卻永遠都不會是本人。
留下來的照片往往是精挑細選、狀態(tài)比較好的,聊天記錄也不能總是代表一個人的真實想法,更不用說人類的行為總是會因時間、場景、互動對象而發(fā)生改變。AI只能學習一個帶有過濾器的“你”。
另一個思路似乎更加徹底:完整地“復制”整個大腦。在這個路徑上的探路者有很多,谷歌和馬斯克都在其列。
早在2005年,谷歌技術總監(jiān)雷·庫茲韋爾(Ray Kurzweil)在其著作《“奇點”來臨》中就做出“2045預言”,即到2045年,人類會因腦機融合、人機融合而走向永生。
庫茲韋爾是被比爾·蓋茨稱贊為“我所知道的人工智能預測領域最牛的人”,人工智能戰(zhàn)勝冠軍棋手就被他精準預言過。只不過1990年時他預言這一事件將發(fā)生在1998年,而1997年IBM深藍就戰(zhàn)勝冠軍棋手,誤差一年。
這條路并不好走,大腦擁有的神經元數量有約1000億個,除此之外,大腦中還有膠質細胞、血管、免疫細胞和其他物質,有太多我們不了解的東西。
早在2005年,瑞士洛桑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就發(fā)起了“藍腦計劃”,希望可以逆向制造出哺乳動物的大腦,并在2009年宣布將用計算機模擬人類的整個大腦,進一步揭露人類意識的本質。彼時,這一壯舉的時間點定到了2019年,歐盟砸下重金,注資10億多歐元用于研究。
然而10年之后,人們發(fā)現這個項目已經銷聲匿跡,最后的成果停留在2018年對小鼠細胞的數字3D圖譜的模擬上。
2012年,“谷歌大腦”震驚四座,谷歌用1.6萬片處理器構建了一個龐大的系統(tǒng),模擬人類的大腦神經網絡,也是全球*的神經網絡。它無需人類的培訓和指令,自己學會了如何識別貓咪。這個研究項目迅速發(fā)展,并脫離了Google X成為了谷歌的一個單獨部門,不斷在深度學習與人工智能上深耕。
復制整個“大腦”以實現數字永生,光研究透人腦甚至成功達成人腦仿真還不夠,意識移植是關鍵步驟。
去年5月,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在播客節(jié)目《喬·羅根秀》中描繪了自己的數字永生愿景:通過和人工智能的融合,實現人機交互,最終實現人類數字化永生:“人會更多地處于云端,而不是在自己的身體里?!?/strong>
至于馬斯克指的融合手段,就是他的公司之一腦機接口Neuralink。2個月后,2022年7月中旬,馬斯克發(fā)推文稱,已經通過Neuralink腦機接口技術,成功將自己的意識上傳到云端,并且還和虛擬的自己對了話。
但是口說無憑,馬斯克并沒有拿出什么實質性的證據和演示成果。值得注意的是,在馬斯克宣稱意識上傳的10天后,Neuralink完成了2.05億美元C輪融資,這也是腦機接口領域有史以來*的一次融資。此前該公司的兩次融資金額分別為1.07億美元、5100萬美元。
若從科幻作品中尋找我們可能的困境,《黑鏡》的《馬上回來》中,女主角先是因為死去丈夫的“數字孿生”激動不已,最終卻不再視之為丈夫本人,也舍不得讓丈夫再“死”一次,將其放在了小小的閣樓里。
而在劇集《上載新生(UPLOAD)》中,死去的人們將意識上傳到了伊甸園般的世界中,卻漸漸發(fā)現自己在這個“伊甸園”中的生活水平完全仰賴于自己和尚在“陽間”的親友的財力。
根據庫茲韋爾的奇點理論,技術加速進步,科技發(fā)展會達到指數增長,也許你我真的可以在有生之年見證“數字永生”——先是類似ChatGPT的聊天機器人披上了你的皮,讓你的親友嘖嘖稱奇,而后是以某種方式(比如芯片植入)掃描意識上傳云端。
你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