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室溫超導”成為熱詞,據媒體報道,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的物理學家蘭加·迪亞斯(Ranga Dias)及其團隊日前在美國物理學會會議上宣布,他們已經創(chuàng)造出一種可以在室溫(room temperature)條件下實現超導的全新材料。這一成果在學界引起巨大反響。發(fā)表實驗結果的蘭加·迪亞斯何許人也?上游新聞梳理公開報道和其所在學校的官網,為你揭秘。
羅徹斯特大學官網截圖。造出首個金屬氫后樣本消失公開資料顯示,此前迪亞斯數次發(fā)表論文,比較知名的一次是成功造出了世界上首塊金屬氫。澎湃新聞報道,2017年,當時在哈佛大學的迪亞斯和他的導師伊薩克·西維拉在雜志上發(fā)表的一篇同行評議論文中聲稱發(fā)現了金屬氫。據英國物理學會《物理世界》報道,他們把金剛石壓砧里的氫壓縮到接近500萬個大氣壓的壓力下,通過光學顯微鏡觀察,氫樣品有了金屬光澤。由于手頭沒有更好的設備,他們用iPhone拍下了樣品照片。據《獨立報》此后介紹,首個金屬氫樣本被“夾”在兩粒極小的鉆石之間,所處壓力比地球內部核心的壓力更大,所處溫度則近乎絕對零度。然而,當研究人員試圖用激光測試具體壓力值時,隨著一聲異響,其中一粒鉆石碎為粉末。一些學者隨即質疑,金屬氫樣本或許從未造出過。2017年,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兩科研團隊針對年初哈佛大學稱高壓下發(fā)現金屬氫的科研成果發(fā)表了不同看法,即在相同的實驗條件下,并未獲得氫金屬化的證據。相關科研成果發(fā)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科學》上。“哈佛大學稱其將壓力做到495GPa,幾乎是海平面大氣壓的500萬倍,從而得到世界上首塊金屬氫。他們量壓力的方法經不起考驗。照他們的數據看,應該沒有超過300GPa的壓力。”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英國倫敦皇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國際著名高壓物理專家毛河光當時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在《自然》雜志發(fā)表室溫超導論文后被撤稿該研究團隊此次發(fā)表的這項研究成果可能會受到嚴格審查。2020年10月15日,該團隊曾在《自然》雜志刊文,稱他們在260萬個大氣壓下,成功創(chuàng)造出了臨界溫度約為15℃的室溫超導材料,這也是人類首次實現室溫超導。該文章還成為當月《自然》封面文章,引起軒然大波,因為通常來說,超導現象離不開極低的溫度。羅切斯特大學的物理學家蘭加·迪亞斯與合著者一起,將一種碳氫硫混合物放入他們在兩個金剛石尖之間切好的微腔中,用激光激發(fā)樣品發(fā)生化學反應,并觀察到一個晶體形成。隨著他們不斷將實驗溫度降低,穿過材料的電流電阻降到了零,顯示該樣品已經具有超導性。隨后,他們開始增加壓強,發(fā)現這種轉變會在越來越高的溫度下出現。然而,后來《自然》雜志的編輯不顧迪亞斯及其合著者的反對,最終撤回了這篇論文,理由是研究人員在數據處理方面存在違規(guī)行為,這削弱了編輯們對這些研究結果的信心。2022年2月15日,《自然》雜志在該論文中附上了一份編輯說明,表示正在調查論文中的數據問題,建議讀者在引用時要謹慎。2022年9月26日,這篇論文顯示已被撤稿。本次制造出常溫超導材料,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蘭加·迪亞斯表示,自己和團隊對實驗結果非常有信心。這項工作在羅徹斯特大學實驗室和其他實驗室都重復了好幾次,并有第三方觀察和獨立的工作驗證;其次,論文已經經過了同行審議,并符合該出版物的嚴格標準;最后,團隊還重新提交了2020年的論文供《自然》雜志再次審議,也對2020年當時工作和實驗的質量充滿信心。入選《時代》次時代百強榜單在蘭加·迪亞斯所在的羅徹斯特大學官網,上游新聞查詢發(fā)現,2021年,蘭加· 迪亞斯獲得了戈登和貝蒂摩爾基金會提供的 160 萬美元贈款,以支持他在創(chuàng)造可行的超導材料方面的開創(chuàng)性努力。該獎項還將幫助他培養(yǎng)更多美國研究人員加入這一探索。在獲得這些贈款之前,迪亞斯獲得了79萬4000 美元的國家科學基金會 (NSF) 職業(yè)獎。或許是由于其在物理方面的研究成果,蘭加·迪亞斯入選2021年《時代》雜志“TIME100NEXT”榜單,這一榜單又被稱為次時代最具影響力100人物榜,用以表彰全球各行業(yè)最具影響力的100位新星。上游新聞綜合新華網、中國青年網、中國科學報、澎湃新聞、每日經濟新聞等編輯:鄒渝責編:王蓉 官毅審核:馮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