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A股節(jié)后*個交易日,著名白馬股格力電器(000651.SH)股價早盤跌停后最終收盤封死跌停,這也是其三年來*次出現股價跌停。
這或許與其在長假前披露的業(yè)績報告有關。4月28日晚間,格力電器發(fā)布年報顯示,2022年營收同比增長0.6%,該公司同日還公告,今年一季度營收同比增長0.55%。
盡管公司當晚回應表示二三季度才是行業(yè)高峰期,公司對于下半年經營比較有信心,但是市場投資者對此并不買賬。
5月5日全天,格力電器股價依然走低,收盤下跌0.76%。
與格力電器營收增長乏力形成對比的是,其主要對手美的集團(000333.SZ)今年一季度營收增長超5%、凈利增長超10%;海爾智家(600690.SH)業(yè)績亦保持了營收與凈利的較快增長。與此同時,美的集團2022年度分紅力度也首度超過了格力電器。
同時,在格力電器的一季報中,還披露了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名下1150萬股股份遭凍結,占其持股份額34.45%,市值超4億元。
曾經的明星企業(yè)格力電器,如今卻面臨空調主營業(yè)務乏力,多元化開拓不利的窘境,被董明珠寄予厚望的銀隆新能源(現名格力鈦新能源),甚至成為了格力的大包袱,而在高瓴資本為首的投資者最為看重的分紅比例來看,格力也失去了其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
01 空調市場見頂,美的實現趕超
據財報顯示,2022年格力電器實現營收1889.884億元,同比增長0.6%;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45.066億元,同比增長6.26%;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為239.862億元,同比增長9.78%。
然而全年業(yè)績微增難掩其四季度業(yè)績的頹勢。
在2022年第四季度,格力電器的營收為414.994億元,同比下滑16.6%。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62.025億元,同比下滑16.4%。
2023年*季度,格力電器實現營收354.558億元,同比增長0.56%。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41.093億元,同比增長2.65%。
盡管一季度重新實現了同比增長,但是整體業(yè)績相對乏力,這主要源于格力受制于空調主業(yè)見頂的同時,在副業(yè)上開拓乏力。
而格力的大本營空調上,其相對于同業(yè)的優(yōu)勢也正在被逐步趕超。
根據財報,2022年,格力電器空調業(yè)務收入為1348.59億元、同比增長2.39%,在營收中占比71.36%;美的集團暖通空調業(yè)務收入為1506.35億元、同比增長6.17%,在營收中占比43.8%,為*業(yè)務。
據奧維云網(AVC)推總數據,2022年全球家用空調市場規(guī)模為1.6億臺,同比下滑3.1%;中國市場規(guī)模為8022萬臺,同比下滑1.6%。根據艾肯網統計數據,2022年中國中央空調整體市場容量同比下滑2.6%。
在一個存量甚至是減量市場格局下,作為行業(yè)頭部企業(yè),誰能夠逆勢增長的更多,誰就能擠掉對方的市場份額獲得更大的市場主導權,而格力在營收規(guī)模和增長幅度上均被美的趕超,代表其在空調市場上獨一檔的地位已經被徹底打破。
02 多元化進展不順,造車業(yè)務淪為業(yè)績地雷
面對空調市場飽和的格局,格力也一直在尋找自己的第二增長曲線。
公司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今年在多個公開場合就力推格力的熱泵洗護一體機等電器產品,而且格力電器今年的廣告語也從“好空調,格力造”變?yōu)椤昂秒娖?,格力造”?/p>
然而格力進軍智能家居之路并沒有想象中順利。
根據財報數據,相比美的多元化發(fā)展后,空調業(yè)務只占整體收入的45%,格力電器的空調業(yè)務比例依然高達71.36%,而別的電器類業(yè)務中,格力生活電器、智能裝備這兩大產品的營收在2022年分別同比下滑了6.43%、49.63%,可謂不盡如人意。
格力在智能裝備領域不僅跑輸了自己,更是被美的遠遠地甩在了后面。
同樣在智能裝備領域,2022年美的集團的機器人與工業(yè)自動化收入達299.28億元、同比增長9.7%,庫卡在中國的本土化漸入佳境,而格力電器的智能裝備收入為4.32億元、同比減半,規(guī)模僅為美的在該領域收入的零頭。
而格力財報中*的兩個增長點則是工業(yè)制品和綠色能源業(yè)務。
其中工業(yè)制品收入同比增長137.88%至75.99億元,而綠色能源收入同比增長61.69%至47億元。
然而這兩個增長點主要源于收購帶來的并表而非業(yè)務本身實現爆發(fā)性增長。
近兩年,格力電器分別收購了盾安環(huán)境(002011.SZ)和銀隆新能源(現名為格力鈦新能源),加碼工業(yè)部件、新能源業(yè)務,盾安環(huán)境在2022年計入格力財報,帶來了收入的大幅增長,很難在后續(xù)的年份實現同等的增長幅度。
如果說以盾安環(huán)境為代表的工業(yè)部件產品還算未來可期的話,格力的綠色能源業(yè)務,也就是格力鈦新能源,對于董明珠和格力來說,都已經成為了巨大的黑洞。
格力的財報顯示,格力鈦新能源2022年凈利潤為-19.05億,凈資產只剩2.37億。
而這個業(yè)績黑洞,股東們曾經選擇了回避。
2016年,格力曾經試圖以130億的估值收購40億凈資產的銀隆新能源,遭到股東激烈反對未能成行。
隨后為了曲線救國,2021年,董明珠繞過股東會,在自己回避表決的情況下,董事會通過了競拍銀隆股權的決議,并以18.28億拍下了珠海銀隆3.3619億股,合計30.47%的股權。
然而這個董明珠苦苦追求的新能源車企,不僅沒有帶來亮眼的業(yè)績,反而惹來了巨大的麻煩。
格力鈦新能源的核心技術是鈦酸鋰電池,屬于市場上并不看好的技術方向,應用方向比較狹窄,主要是公交車和客車。
然而即便在如此細分的市場,公司依然需要國家補貼才能維持生存。
隨著補貼的逐步退坡從2016年最高時單輛車補貼可達50萬元/輛,但到2017年、2018年分別為20萬/輛、12萬/輛。到2023年延續(xù)13年之久的新能源“國補”政策正式退出歷史,今年一季度,新能源客車累計銷售0.7萬輛,同比下降2%,銷量創(chuàng)近年同期新低。
7000輛車可能僅僅是某個造車新勢力一個月的銷量,對于新能源客車來說卻是整個行業(yè)的季度上限,這顯然是一家車企無法接受的事實。
格力鈦也不是沒有想過進軍更為廣闊的轎車領域,但是顯然激烈的市場競爭并不會給格力鈦留下太多可能性。
如果說格力造手機只是一場鬧劇,那么格力造車恐怕將會成為格力投資者不想看見的悲劇。
除了需要忍受虧損的拖累,格力鈦在當初引入的大量戰(zhàn)略投資者目前都在集體索賠中,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
早在2015年12月,陽光保險出資10億元入股珠海銀隆,并約定了業(yè)績對賭。后因珠海銀隆業(yè)績不達標,陽光保險要求珠海銀隆與原股東承擔補償責任,訴求金額是原來的本金10億元及利息1.5億元,總計11.5億元。
與陽光保險類似,珠海銀隆的原小股東中,存在這樣“明股實債”業(yè)績對賭協議的小股東,還有另外7家,投入的本金是11.1億元,加上陽光保險的10億,總計是21.1億元的入股本金,實際是“明股實債”性質的對賭借款。
盡管格力和董明珠沒有回應股權被凍結一事,但是市場人士普遍認為,凍結一事恐怕和格力鈦新能源的各類糾紛難脫干系。
03 分紅優(yōu)勢不再,股東用腳投票
如果要問為什么對于董明珠屢次多元化成果不佳,投資者依然愿意支持格力的話,那*的理由便是格力穩(wěn)定且大方的分紅。
格力電器素以“高分紅”著稱,這也是其在近年股價波動中穩(wěn)定投資者信心的“法寶”。格力電器去年的空調業(yè)務毛利率、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仍高過美的集團,但是格力電器2022年度的分紅力度有所減弱,而美的集團2022年度的分紅力度有所增強。一減一增,讓美的集團2022年度的分紅力度首次超過了格力電器。
2022年,格力電器的空調業(yè)務毛利率為32.44%、同比提高1.21個百分點,格力電器的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達24.19%、同比提高2.85個百分點;美的集團的暖通空調業(yè)務毛利率為22.84%、同比提高1.79個百分點,美的集團的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達22.21%,同比減少1.88個百分點。從這些數據看,格力電器的賺錢能力不比美的集團弱,甚至可以說更強些。
格力電器2022年度中期曾分紅過一次,每10股派10元(含稅),股權登記日為2023年2月24日,除權除息日為2023年2月27日。在此基礎上,格力電器2022年度分紅為每10股派10元(含稅),該分紅方案已經董事會決議通過。也就是說,格力電器2022年度全年的分紅合共約為每10股派20元(含稅),其實也是不低的分紅了。
問題是,格力電器2021年的分紅更加豪爽。格力電器2021年中期分紅為每10股派10元(含稅),其2021年度分紅為每10股派20元(含稅),也就是說,格力電器2021年度全年的分紅合共約為每10股派30元(含稅)。
美的集團2021年的歸母凈利潤高過格力電器,但分紅上卻比格力電器“吝嗇”,一些股東為此曾在年度股東大會上頗有微詞,所以,美的集團2022年度加大了分紅的力度——每10股派25元(含稅),超過了格力電器全年的每10股派20元(含稅)。
此消彼長之下,美的的收入是格力的三倍,利潤是格力的兩倍,分紅還比格力大方,格力在投資價值上被美的全面超越。
盡管格力在空調業(yè)務上依然是個優(yōu)秀的企業(yè),但董明珠多年來已經證明了其多元化的投資能力并沒有自己想象得那么出彩,而面對格力空調業(yè)務明確見頂,第二增長曲線開發(fā)困難的情況下,投資者們選擇用腳投票,恐怕是格力和董明珠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大問題。


102805/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