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年,在中國創(chuàng)新藥界,biosimiliar(生物類似藥、生物仿制藥)是一個異樣的存在,承擔了各種角色和極其復雜的命運。
它雖然是仿制藥,但生產門檻高、市場大,是有實力但不想涉足“九死一生”創(chuàng)新藥研發(fā)冒險的先行者的*選;在2015年,畢井泉開啟中國創(chuàng)新藥飛速發(fā)展的那場改革后,資本紛紛進入,將biosimiliar硬生生捧成高估值的創(chuàng)新藥。泡沫之下,藥王阿達木單抗,在中國有7種類似藥上市;還有20多家藥企在布局的貝伐珠單抗、10多家申報的利妥昔單抗和曲妥珠單抗等……
內卷的結果是,把自己卷進了國家藥品集采的視野。2018年開始的國家藥品帶量采購,雖然起始于化藥仿制藥,但“應采盡采”的原則,讓同一品種多家競爭的生物類似藥也滿足了集采的標準。
2022年,屬于生物藥的胰島素集采落地,生物類似藥可能參與集采的猜測甚囂塵上。而生物藥是在細胞中培養(yǎng)出的藥,對工藝和設備要求極高,成本再砍也比化藥仿制藥高太多。一條產線上規(guī)模,需要幾年的投入?!叭绻ㄙM上億投入了,再遭遇集采,可能血本無歸?!币晃凰幤笕耸繐?。
而此時,2021年前后,創(chuàng)新藥資本寒冬到來。集采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在生物類似藥的頭頂,即使尚未落下,也一下子將布局biosimiliar藥企的估值砍去大半。
“當年,它比First-in-class風險低,資本追捧?,F(xiàn)在資本連看都不看biosimiliar。”一位從業(yè)者在提及現(xiàn)在多家藥廠因為資本的選擇,率先砍掉biosimiliar的項目。
作為曾經的創(chuàng)新“次優(yōu)選”,biosimiliar在中國有過輝煌的時候:它成就了復宏漢霖從biotech邁向biopharma,也助力齊魯制藥、正大天晴從bigpharma向biopharma轉型。此后在中國,biosimiliar似乎難有新入局者,這個賽道或許“爛尾”。
但在全世界,biosimiliar卻依舊有極大的市場前景。尤其在醫(yī)?;鸹ㄙM甚巨的歐盟等國家被看好:當原研藥專利到期,biosimiliar會以更低的價格,瓜分原研藥的市場。隨著近年部分重磅生物原研藥的專利陸續(xù)到期,據(jù)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2014年全球生物類似藥的規(guī)模近為17億美元,2018年翻了4倍多,達到了72億美元;而預計2030年,這個市場將再翻20倍,達到1644億美元——是藥王阿達木單抗的近十年的銷量。
而在另一些業(yè)內專家看來,biosimiliar本來可以承擔中國高端制造業(yè)走出去的重任。免疫學家、創(chuàng)新藥投資人、同寫意新藥英才俱樂部榮譽理事長朱迅認為,大規(guī)模生產制造亞洲具有優(yōu)勢,而亞洲最有機會的國家就是中國。若將眼光拉長到十年之后,“中國制造在醫(yī)藥領域,在全球上一定會大放光彩?!逼渲?,biosimiliar就是最關鍵的領域之一。
而在當下的十年中,中國biosimiliar該何去何從?
01、中國需要生物類似藥
2010年前后,是生物藥阿達木單抗(修美樂)奠定全球新藥王的關鍵時期——每年超百億美金的銷量,如今依舊穩(wěn)居全球*。胰島素,也屬于生物藥。這些主要治療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病的生物藥,適應癥極多,市場動輒百億、千億美金,本身被看作是人類醫(yī)學的未來。
而biosimiliar,可以理解為是生物藥即阿達木單抗等的仿制藥。
在推行全民醫(yī)保制度的歐盟,其在2005年就先一步發(fā)布了生物類似藥產品指南,大力支持生物類似藥的發(fā)展。
對于當年中國進入biosimiliar領域的從業(yè)者來說,他們的邏輯非常簡單:“中國和歐洲一樣是全民醫(yī)保制度,面臨醫(yī)?;鸬闹С鰤毫?,自然也有發(fā)展biosimiliar的需求?!?/p>
但biosimiliar又與化藥的仿制藥有很大不同,其中一個表現(xiàn)就是原研藥到期后,其專利懸崖也不會太陡峭,因為其生產和審批成本太高:
生物類似藥是通過細胞或生物體生物合成,例如阿達木單抗的晶體結構復雜,對生產過程的變化敏感,需要昂貴的特定生產設施,很難重復性生產。
因此,不同于化藥一般只需要一期臨床試驗,生物類似藥需要完成完整的三期臨床,且上市后仍需進行藥品安全監(jiān)測(四期臨床),還需要證明其“相似性”,不允許自動替代原研藥。
許多人拒絕使用“生物仿制藥”的說法,因為生物類似藥從來無法做到真正的“仿制”,只能“類似”:“不僅要氨基酸聚氯酯,還需要二三級結構相同。同樣一個單克隆抗體,大分子的修飾點位形成的變異體有108種,這108種的差異可以表現(xiàn)在一些電荷、分子大小、糖譜等等,很容易就做得不一樣。”
在節(jié)省醫(yī)藥費用支出上,生物類似藥已達成了一定成就:據(jù)AAM報道,2020年美國生物類似藥節(jié)省醫(yī)藥支出達到79億美元,并預測將在未來五年至少再節(jié)省850億美元支出。
IQVIA和Vcell在2019年聯(lián)合完成的一項藥物經濟學研究指出,當曲妥珠單抗的生物類似藥定價為原研的50%時,在中國五年最多可以多治療HER2陽性乳腺癌和胃癌患者近10萬人、節(jié)約醫(yī)保基金39億元。
在商保盛行的美國,F(xiàn)DA對于生物類似藥的態(tài)度非常謹慎,在定義、可替代性、命名尾綴等方面爭議不斷,直到2015年才批準*個生物類似藥上市。2018到2020年,安進和輝瑞的biosimilar產品在美國市場率先實現(xiàn)了放量銷售,成為拉動營收的核心動力。
不僅如此,biosimiliar的研發(fā)成本還會比創(chuàng)新藥低出許多:做first-in-class太難,而既有原研的創(chuàng)新藥已經過市場驗證。在維持高價的專利期過后,只待biosimiliar逼其降價,biosimiliar的出現(xiàn)符合各方期待、虛位以待,“在自主創(chuàng)新之前,這也是消化美國創(chuàng)新成果的重要一部分”。
更何況,生物仿制藥和化藥仿制藥不同,其在生產工藝、市場推廣上都有較高壁壘。一旦研發(fā)成功、并順利占有市場,就可筑起較高的護城河。這是一種有一定門檻、但研發(fā)和市場風險都較小的創(chuàng)新方式。
02、難以復制的復宏漢霖和齊魯制藥
2010年左右,利妥昔單抗、曲妥珠單抗、阿達木單抗、貝伐珠單抗等全球生物藥大單品的原研藥,在中國的專利期尚有3-8年的獨占期,仿制藥的研發(fā)適當其時。
時值海歸博士歸國創(chuàng)業(yè)的熱潮。已過不惑之年的劉世高是生物藥巨頭公司安進的質量控制總監(jiān),在2010年與有相似經歷的姜偉東共同創(chuàng)立復宏漢霖,與復星醫(yī)藥簽約,成為其旗下生物技術公司。
一直到現(xiàn)在,復宏漢霖的slogan仍是“可負擔的創(chuàng)新”。與國內一眾從“零”開始、意欲沖擊first-in-class的biotech不同,劉世高與姜偉東一開始就選擇了生物類似藥賽道,并同時布局利妥昔、曲妥珠、阿達木等幾個大單抗,全力備戰(zhàn)biosimiliar。
業(yè)內人士分析,復宏漢霖*的優(yōu)勢之一在于劉世高做CMC(Chemical Manufacturing and Control)的出身背景,這對于講求穩(wěn)定質量控制的biosimiliar來說至關重要,“他對產品的工藝和質量是非常有講究的,所以才能做出來不錯的產品?!?/p>
biotech中有此類背景水平的創(chuàng)始人難得,相比之下,bigpharma則能依靠強大的仿制技術經驗和足夠穩(wěn)定的生產線來獲取做biosimiliar的條件。比如國內仿制藥、生物類似藥龍頭之一齊魯制藥。
“羅氏的全球CMC的負責人專門到齊魯去參觀拜訪過,當時和我們說,在中國能把生物藥做好的,包括罐子、表達量這些工藝,齊魯應該是數(shù)一數(shù)二的?!币晃辉诹_氏工作的員工回憶。
“是biotech還是bigpharma來做不重要,最重要的還是它工藝水平的底蘊,適不適合做biosimiliar。”上述人士說。
2015年,CFDA發(fā)布《生物類似藥研發(fā)與評價技術指導原則(試行)》,中國biosimiliar進入快車道。bigpharma布局biosimiliar的代表是齊魯制藥、正大天晴、海正藥業(yè)等,biotech中則有復宏漢霖、信達、百奧泰、三生國健等。
2019年,在利妥昔單抗在中國專利期到期7年后,*款生物類似藥——復宏漢霖的漢利康獲批上市,中國“biosimiliar元年”從此開啟。這一年,百奧泰、海正、齊魯都有生物類似藥上市,利妥昔、阿達木、貝伐等大品種放量有望。
業(yè)內人士回憶,2018年正是創(chuàng)新藥行業(yè)熱錢涌動之時,biosimiliar尚有故事可講,“覺得這未來在中國肯定是很大的一個市場”“只要有產品就能上投資”。復宏漢霖的成功也調動著biotech繼續(xù)進入biosimiliar行業(yè)的熱情:
通過率先成功實現(xiàn)幾個大單抗生物類似藥的商業(yè)化,復宏漢霖在2021年實現(xiàn)16.8億元的營收,其中曲妥珠單抗的生物類似藥國內銷售收入8.7億元,虧損也在逐年收窄,盈利在即。
靠著大膽、務實和對biosimiliar的堅定選擇,復宏漢霖從biotech一躍進階為biopharma,一時傳為行業(yè)佳話。
2021年,齊魯?shù)陌部蛇_、復宏漢霖的漢利康兩款生物類似藥,分別使貝伐珠單抗、利妥昔單抗實現(xiàn)了國產替代,超過原研藥在國內的銷售額。
尤其安可達,在羅氏的原研藥安維汀于2010年國內獲批的同年,齊魯就立項研發(fā)。東方比特數(shù)據(jù)顯示,2021年,安可達在樣本醫(yī)院的銷售額幾乎是安維汀的兩倍,成為*實現(xiàn)國產替代的生物類似藥。
但轉變也發(fā)生在2021年。這一年,胰島素開始全國帶量采購,生物類似藥集采此前甚囂塵上,而后終于塵埃落定。
03、集采宿命
生物類似藥是否集采,在醫(yī)保、醫(yī)藥政策界一直存在兩種不同意見。
較為激進的一派認為,生物類似藥未來費用會出現(xiàn)爆發(fā)式增長,而且大單品也有至少五六家藥廠在研,是時候啟動集采了。
較為保守的一派認為,生物類似藥不同于化藥,一致性評價難做,藥效不可避免地存在差異,難以以量換價,集采需要謹慎;且國內生物類似藥同創(chuàng)新藥一樣,尚在初步發(fā)展階段,應給藥企更多發(fā)展空間。
“晚一點比較合適,也許2024年的第二批,或2025年再開始集采比較好?!币晃唤咏t(yī)保部門人士稱。
2021年后,情勢開始趨向于保守一派:多位業(yè)內人士透露,在臨床中胰島素集采的落地效果不及預期,醫(yī)患對胰島素生物類似藥的認可度不算高。
一個佐證是,在胰島素集采落地一年后,中標大廠甘李藥業(yè)2022年營收與利潤雙降,首次由盈轉虧。財報中甘李藥業(yè)坦言,這是由于胰島素產品在國家集采后量不抵價,“短期銷量增長暫時不能沖抵價格下降帶來的影響”。
在爭議之中,腫瘤生物類似藥的地方集采在2022年開始了。這一年,廣東牽頭的11省藥品采購聯(lián)盟、安徽相繼對利妥昔單抗及其生物類似藥進行集采。
其中,信達生物在11省藥品采購聯(lián)盟的集采中以886元(100mg:10ml)的報價中標,降幅近60%;復宏漢霖、原研羅氏分別降價48%、16%,進入備選名單。
“集采以后,尤其是廣東的那次集采后,價格下降了那么多,對很多公司做biosimiliar的積極性產生了很大影響,大家普遍變得比較悲觀。”一位創(chuàng)新藥從業(yè)者說。
浦銀國際研報認為,信達將把握這次中選機會快速擴張進院渠道,繼復宏漢霖之后,繼續(xù)蠶食羅氏利妥昔單抗在國內的份額。
實際上,率先實現(xiàn)國產替代的復宏漢霖漢利康和齊魯安可達,正是靠降價、進入醫(yī)保系統(tǒng)而快速占取市場份額:
漢利康上市當年即在貴州等省份掛網,價格1648元/支(100mg/10ml),僅為羅氏原研美羅華的70%,上市半年后又降至1398元/支;
安可達也在上市后正式以1266元/支(4ml:0.1g)在福建等省掛網銷售,較羅氏原研安維汀1934.26/支元降價34.55%。
商業(yè)化數(shù)年后,生物類似藥的推廣問題也開始顯露:原研藥鋪路市場教育在理論上成立,現(xiàn)實中,生物類似藥要進院,面臨著醫(yī)患用藥習慣難以改變,藥事會越開越少、新藥難進院的問題。
更何況,嚴格來說,生物類似藥并不是仿制藥,理論上生物藥無法做到真正仿制,“每個藥廠,甚至同一個藥廠不同批次的藥效果都會有不同”。據(jù)上述前員工,這正是羅氏向醫(yī)生們推廣其原研藥的游說重點之一,“所以biosimiliar要在推廣上做更多的努力?!?/p>
不同醫(yī)院對生物類似藥的認知也不一樣。
一位血液腫瘤科醫(yī)生表示,臨床上使用利妥昔單抗已基本以漢利康、達伯華等生物類似藥為主,“既便宜,醫(yī)保又能報銷,而且療效跟美羅華是一樣的,副作用也沒有什么差別?!?/p>
也有醫(yī)生表示,貝伐珠單抗等生物類似藥的療效“不好說”。而較少接收相應適應證患者的醫(yī)院,則基本以使用原研藥為主?!懊懒_華以前就在醫(yī)院藥品目錄里,科里又用得少,自然沒必要重新調整目錄。”北京一家三甲醫(yī)院的血液科醫(yī)生說。
一個在推廣上不盡成功的案例是阿達木單抗生物類似藥。在全球范圍,阿達木單抗的原研藥修美樂被稱作“藥王”,廠家是艾伯維,近10年來占據(jù)全球處方藥銷售額榜首,2022年達212億美元。但因獲批適應證少、價格高等原因,其在中國市場長期遇冷,年銷售額不過千萬級別。
而矛盾的是,國內已有海正、信達、復宏漢霖、正大天晴等7家阿達木單抗生物類似藥獲批。據(jù)米內網,2021年阿達木單抗及其生物類似藥在中國累計銷售17.3億元。
“沒有一家賣得很好的,包括原研。”上述從業(yè)者坦言,“去仿全球的一個很好的藥,如果它在中國市場本身表現(xiàn)不好的話,也沒有任何意義。要從頭做品牌影響、做市場,成本太高。”
04、400個研發(fā)管線,藥企開始轉型
上海市衛(wèi)生和健康發(fā)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認為,生物類似藥在國內上市不過三四年,臨床使用還有很大空間,“適應證擴張、醫(yī)生教育推廣都需要過程?!?/p>
盡管在醫(yī)院內還沒有大量放量、對外界來說“生物類似藥”甚至還是個新鮮詞匯,但在業(yè)內,biosimiliar早已“講不出什么新故事”。成本之高、集采之快、推廣的難,加上研發(fā)的“卷”,使資本市場對于biosimiliar的投資熱情迅速冷卻。
biosimiliar在國內的“卷”已是眾人皆知。除了賣得不好卻有7家類似藥產品上市的阿達木單抗,還有20多家藥企在布局的貝伐珠單抗、10多家申報的利妥昔單抗和曲妥珠單抗等。
據(jù)藥渡數(shù)據(jù)庫,截至2019年12月,中國生物類似藥研發(fā)管線數(shù)量約400個,位居全球*,約180家企業(yè)在布局生物類似藥。
資本市場冷卻固然有大環(huán)境的原因,但當大環(huán)境不好,biosimiliar就會先一步,成為被資本放棄的對象,“紅利期已經過去,現(xiàn)在創(chuàng)新藥都自身難保,更何況是你biosimiliar?肯定都是想要first-in-class?!?/p>
這對于尚無法實現(xiàn)盈利、靠融資支撐管線研發(fā)的biotech們來說是致命的。據(jù)“醫(yī)藥投資部落”總結,在一批“資金枯竭的biotech”中,邁博藥業(yè)名列榜首,其研發(fā)費用僅能夠支撐0.23年。
而邁博正是一家以biosimiliar為核心的biotech,三款核心產品均為生物類似藥。2022年,邁博全年藥品銷售收入均來自英夫利西單抗類似藥,共計2154萬元,占全年總營業(yè)收入的39%,低于CDMO帶來的收入。
2022年4月,只有一款產品——英夫利西單抗生物類似藥獲批的嘉和生物,創(chuàng)始人周新華離職。此前,其董事會成員李明、易清清也在2021年先后離職。
也有biosimiliar在尋求新的出路。
在所有以biosimiliar為核心的藥企中,受醫(yī)保和競爭者影響*的莫過于三生國健。2005年,在國內創(chuàng)新藥尚未大規(guī)模起步之時,三生國健的依那西普類似藥益賽普就已上市,比“藥王”修美樂早整整5年,牢牢占據(jù)國內TNF-α抑制劑市場的半壁江山,占自身營收90%以上。
2019年,修美樂通過醫(yī)保談判降價83%,年治療費用低于益賽普,國產競品阿達木單抗類似藥也紛紛上市。當年,三生國健宣布益賽普降價50%,業(yè)界嘩然。
“臨床治療單抗類已經升級,(不降價的話銷售層面)基本很難了?!比扑幥皢T工說。
此后,三生國健逐漸走上了創(chuàng)新+仿制+CDMO多元化道路的軌道。
對三生益賽普造成壓力的,還包括擁有阿達木單抗類似藥的百奧泰,而后者的轉型卻難稱成功。百奧泰目前3款商業(yè)化產品均為生物類似藥,其對生物類似藥的研發(fā)投入曾占總研發(fā)費用近75%,超過10億元。
近年,百奧泰為擺脫生物類似藥的“陰影”努力往創(chuàng)新藥上轉型,但臨床上不甚成功,于2021年相繼終止了兩款ADC和1款PD-1的臨床試驗。2022年,兩款作為公司營收主力的生物類似藥均出現(xiàn)營收大幅下滑。
從業(yè)者認為,進入biosimiliar的窗口期早已過去,如復宏漢霖、齊魯一般占據(jù)天時地利人和的成功模式幾乎不可復制?!叭蛟摲碌亩家呀浄碌貌畈欢嗔耍叶贾辽儆形辶以诜?。除非某個大單品能搶先前二名的位置,不然后來者是連湯都喝不到了?!?/p>
更何況,復宏漢霖的biosimiliar之路究竟能走多遠,業(yè)內人士都還“看不清楚”。實際上,復宏漢霖也在開始走“仿創(chuàng)結合”之路,其創(chuàng)新藥管線豐富,創(chuàng)新藥斯魯利單抗在多個瘤種上取得突破性進展。
05、如何走出紅海?
從研發(fā)管線來看,如若國內已是一片紅海,那么走到海外去有機會嗎?
有業(yè)內人士認為眼下的可能性甚微。“對美國來說,中國的生產線和FDA的審評要求可能存在一些gap,互檢互通比較困難,而且商保的議價能力非常強,銷售渠道、找當?shù)氐匿N售團隊都會非常困難;而歐洲早已是biosimiliar的天下,價格已經很低,中國的產品很難再打進去?!?/p>
2022年5月,信達宣布終止與美國醫(yī)藥公司Coherus關于貝伐珠單抗生物類似藥license out的合作,影響因素是“貝伐珠單抗生物類似藥北美市場動態(tài)以及受疫情持續(xù)影響開發(fā)延誤”,公告當日盤中跌超8%。
在全球市場,因為競爭加劇和專利訴訟成本高昂,biosimiliar的市場早已發(fā)生變化。2017年起,默沙東、默克、山德士、勃林格殷格翰等跨國藥企均收縮了生物類似藥的業(yè)務。2022年,渤健向三星出售主要業(yè)務為生物類似藥的三星生物合資股份、暉致的生物類似藥業(yè)務賣給了一家印度公司。
不過在2022年,國產biosimiliar出海也有好消息。復宏漢霖在2022年6月公告稱,與跨國藥企Organon就帕妥珠單抗、地舒單抗兩款生物類似藥合作,Organon將向復宏漢霖支付協(xié)議金額5.38億美元。
放眼長遠,不著重當下困境,也有人對biosimiliar出海寄予厚望,認為中國能憑借強勁的大規(guī)模生產制造能力發(fā)展biosimiliar。
朱迅曾指出,貝伐珠單抗及其生物類似藥未來3-5年的使用量會達到目前使用量的十倍,而抗體蛋白的生產是剛性成本?!霸诖蠓忍岣弋a量的同時還要大幅度降低生產成本,誰能做到誰將獲得機會?!?/p>
金春林指出,目前制造生物類似藥的試劑、設備等尚未實現(xiàn)國產替代,價格尚有下降空間。
上述業(yè)內人士認為,要緩解biosimiliar目前發(fā)展的窘境,*是謹慎集采,“biosimiliar畢竟是個新的東西,不能用解決歷史遺留的手段去處理它?!钡诙窍拗泼總€品種的獲批數(shù)量,避免低質量和價格戰(zhàn),也省去不得不集采的擔憂。
CDE也在行動中,比如2020年發(fā)布《貝伐珠單抗注射液生物類似藥臨床試驗指導原則》,2021年發(fā)布《生物類似藥相似性評價和適應癥外推技術指導原則》,從技術層面規(guī)限了生物類似藥的發(fā)展。
“該卡的審批上得卡一卡,但頭部的biosimiliar公司也應該扶持,從注冊、準入、監(jiān)管等方面。”上述人士稱,biosimiliar需要政策引導以走入正確方向,“畢竟初衷是利國利民,自身也能夠有很好的前途。”
參考文獻:
[1]王晨.吳妮.創(chuàng)新藥困在U型底,如何絕地求生?[EB/OL].https://mp.weixin.qq.com/s/l01UIaGtmPitlfAyVifVmg,2022-12-20
[2] 王守業(yè).原創(chuàng) | 聚焦生物類似藥(2):生物類似藥 VS. 化學仿制藥[EB/OL].https://mp.weixin.qq.com/s/x4KTamIB302Ed6W_F5Bltw,2016-03-11
[3] Nesta.星條旗下的寶藏:美國生物類似藥市場2022概覽[EB/OL].https://mp.weixin.qq.com/s/yuNgtQ7hG93JM5hXDbIiBw,2023-03-17


269405/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