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今社會,財富管理已成為老生常談的話題。如何優(yōu)化自己的投資組合、如何在正確的時間做出正確的投資決策是每一位投資者關心的事情。我們太習慣于從投資者的角度考慮問題,而很少站在銀行理財經理的角度思考如何為客戶做好財富管理。金融行業(yè)知名大V“加菲貓看世界”的首部作品——《慢思考,快成交》便是以理財經理這一獨特的切入視角,從資產配置的原理著手,厘清金融產品獲取收益的底層邏輯,梳理財富管理工作的要點,幫助理財經理重塑工作認知,獲得職業(yè)榮譽感和價值感。無論你是新上任的理財經理,想要贏得客戶信任、獲得同業(yè)尊重,又或是金融從業(yè)人員,想要提升自己的專業(yè)能力和業(yè)務水平,這本書都很有啟發(fā)意義。那么如何才能成為一名讓客戶信任的理財經理?

作者:魏嵬(加菲貓看世界)
想要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理財經理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依次可以分為三個境界,小編認為此處引用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的內容十分恰當:
01境界一:苦求“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許多剛入行的理財經理在面臨巨大的業(yè)績壓力時常常感到心力交瘁。尤其是當基金產品出現回撤、遭遇客戶問責時,便會陷入“賣基金真的能賺錢嗎?”的疑惑中難以自拔,久而久之便會沉浸于自怨自艾的負反饋中,工作的價值感和成就感蕩然無存。理財經理內心感到痛苦的主要原因是他們沒有看清基金投資的本質,只能苦求客戶的“垂憐”。基金投資不是一場零和游戲,理財經理只有穿透產品,理解資產獲取收益的底層邏輯,懂得債券、股票等資產中長期的收益來源和波動原因,才能明白買基金到底賺的是什么錢。“賣基金最根本的原因是資產有價值,這也是我們創(chuàng)造價值的起點。”只有理解了這一點,理財經理才能自信地讓客戶購買基金,并以合理的配置組合實現中長期資產的保值增值。總而言之,相信資產配置的力量,回歸“為客戶創(chuàng)造價值”的初心,理解財富管理工作的價值和底層邏輯,同時引導客戶奉行長期主義,并在市場震蕩時做好安撫工作才是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02境界二:追求“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如果境界一聚焦于理解財富管理的使命與內涵,更側重于“知”的層面;那么境界二則需要理財經理們勤練內功,不斷精進自身的業(yè)務水平,更注重對于“行”的培養(yǎng)。通過作者的觀察,他認為優(yōu)秀的理財經理身上具備三個特質:有料、有心、有趣。
有料:以專業(yè)獲取客戶信任
財富管理領域中的信息不對稱就是我們的優(yōu)勢,正是因為理財經理的信息儲備和知識積累比客戶多,便能幫助客戶答疑解惑,提供切實可行的資產配置方案,為客戶提供創(chuàng)造價值。所以個人的專業(yè)度就是獲取客戶信任的“敲門磚”。以基金業(yè)務為例,需要對基金經理的歷史業(yè)績、能力圈、各階段市場觀點、投資風格與投資策略了如指掌,才能在向客戶介紹產品時信手拈來。當然,在拓展自己專業(yè)度的同時,也要注意區(qū)分所得出的結論究竟是自己匯總提煉的,還是基于一定的邏輯框架推演得到的,“整合結論”和“生產結論”之間存在天壤之別,清晰地分辨這兩者的區(qū)別,才能更好地打磨自己的專業(yè)能力,避免陷入“自以為專業(yè)”的誤區(qū)。有心:尊重客戶“最大的套路是真誠,最大的真誠是走心”。簡而言之,就是拒絕套路客戶,用真心服務客戶、尊重客戶。所謂的有心,就是基于與客戶的互動,包括但不限于產品、配置、服務、溝通等一切的觸點,讓客戶感覺到認真服務的態(tài)度。事實上,很多時候,態(tài)度比行為更重要。一方面,要實實在在地幫助客戶解決問題,不能用所謂的話術敷衍了事;另一方面,要照顧客戶情緒,從客戶內心的需求和利益出發(fā),從生活的方方面面構建彼此之間的信任感。有趣:拉平與客戶的差距
很多時候,理財經理與客戶之間的關系,某種程度上并不平等。財富積累的差距,閱歷見識的距離,都是拉平差距的阻礙。此時可以利用一技之長,展現出自己在某個特定領域可以讓客戶驚嘆的技能或者亮點,從而令客戶對我們產生欽佩之情,為后續(xù)的溝通做好鋪墊。只有打破這種所謂的甲乙方關系,才能與客戶平等地交流,甚至成為朋友,那后續(xù)的業(yè)務成交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03境界三:無求“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如果說前兩個境界你所做的是栽下一棵棵充滿生機的樹苗,那在無求的境界中你將收獲一片森林。經過前期的不斷積累,將迎來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客戶因年齡、職業(yè)、際遇等因素會存在不同的理財需求和風險偏好,只要你前期積累的客戶網足夠密,便能在各種市場行情中精準找出與之相匹配的目標客群。即使處于市場巨幅震蕩的極端時刻,你也能處變不驚、胸有成竹地復盤過往歷史上類似行情出現時,那些基金與投資者的應對之策。此時無需再像剛入行那般急功近利,追求所謂短期內快速出單的捷徑或套路,而是因時而動、精準出擊,為目標客戶提供當前時點最佳的資產配置方案,并通過時間的復利效應,不斷形成正反饋,進一步加深與客戶之間信任的紐帶。“互聯網的大潮再兇猛,技術再先進,用戶體驗與場景設計做得再好,也替代不了人與人之間面對面交流和由此產生的信任感”。財富管理歸根結底是服務行業(yè),或許進入第三層無求境界后,便能體會理財經理這份職業(yè),相較于互聯網電商平臺的崗位,所獨有的那份魅力。

經濟學諾貝爾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的著作《思考:快與慢》中曾提到:“我們大腦中的思考邏輯,大致分為兩個系統(tǒng),分別是“快思考”與“慢思考”??焖伎嫉倪\行是自然、迅速、沒有意識,不費腦力的,一切的思考過程幾乎是本能反應,快到幾乎察覺不到;而慢思考恰好相反,它是復雜且有邏輯的,需要耗費腦力的思考過程,運行較為緩慢,且這個過程的運行方式,需要我們集中注意力,才能完成,一旦松懈,就沒有辦法繼續(xù)思考?!?/p>現實中的大多數人都傾向于做“快思考”,一心只想如何讓客戶快速成交,立馬下單,而忽略了財富管理的本質是要從客戶利益出發(fā),為客戶創(chuàng)造價值。這種看似“捷徑”的思考模式可能在牛市中能有所成效,但在熊市中便是徒勞無功。而“慢思考”的核心是對事情本質的深度理解。通過前期持續(xù)不斷的互動與交流,與客戶成功建立深厚的信任紐帶,繼而促成交易的發(fā)生。與其注重效率,不如重視效果。正如作者在書中所言:只有通過升維思考的“慢”,才能做到降維成交的“快”,慢就是快。除了理財經理外,對于普通投資者而言,這本書也頗有借鑒意義:第一,對于基金凈值短期內的下跌,找理財經理投訴無濟于事;第二,市場存在周期性波動是常態(tài),需要摒棄“凈值一路穩(wěn)步上升”的線性思維;第三,根據自身的風險偏好,做好股債資產配置,設定合理的預期收益,這才是穿越各類市場風格,提高組合投資勝率的有效方法之一。
·風險提示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關于資產配置、財富管理和投資的論述是本公司投資者服務和投資者教育事項,并非基金宣傳推介材料,不構成對任何機構和個人投資的建議或意見,投資人不得據此作出投資決策,不必然作為本公司管理之基金進行投資決策的依據,不構成對投資者投資收益的承諾或保證。投資者在購買基金前應仔細閱讀基金相關法律文件,了解基金投資風險收益特征,根據自身風險承受能力選擇風險相匹配的產品,基金管理人承諾以誠實守信、勤勉盡責原則管理和運用基金財產,但不保證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證最低收益。基金管理人提示投資者的“買者自負”原則,在作出投資決策后,與基金投資有關的風險由投資者自行承擔。基金在投資運作過程中可能面臨各種風險,既包括市場風險,也包括基金自身的管理風險、技術風險和合規(guī)風險、巨額贖回風險等,上述風險可能導致投資人本金發(fā)生虧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