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財經新勢力#
這是熊貓貝貝的第1682篇原創(chuàng)文章
2023年,中國國家官方的一季度經濟數據發(fā)布,引發(fā)了一些市場爭論,而且聲音不小。這種現象,其實非常有代表性,說明現實和數據之間,有非常明顯的撕裂和體感背離情況存在。請注意,這是兩種矛盾情況:撕裂,是數據表現和現實存在差異;而體感背離,這個舉個例子更好理解,就好比天氣預報是晴空萬里,但是實際上出門卻是風雨交加。這樣的爭議,也引起了國家層面的關注,央行還通過舉辦記者發(fā)布會的形式,針對爭議進行了官方正式的回應:
關注動向,把握本質,看清主線,研判趨勢,指導行動。本文已反復自查合規(guī),不碰紅線,語言平和公允,不帶價值導向。內容有依有據,分析理性客觀。硬核內容,錯過不再。以微見著,洞察先機,把握趨勢,指導決策。PS:文章略長,內容的閱讀需要一定的時間和耐心,并且需要進行思考。內容不求討好所有讀者,寫作分享也是一個閱讀群體和寫作群體互相選擇的過程。每個人的認知層次不同,不做強求,這篇文章的內容不是什么大路貨,也不是什么看完能夠帶來輕松愉悅精神滿足的爽文,請結合自身需要和認知需求理性看待。頭條獨家文章,抄襲搬運必究?。ㄓ锌吹匠u搬運的讀者朋友也請幫忙舉報一下,原創(chuàng)標簽只有在頭條平臺。感激不盡?。?/strong>(如果這篇文章在其它資訊平臺被看到,不用懷疑,就是抄襲搬運,厚顏無恥)
圖片來源:頭條圖庫
4月11日,央行公布了2023年一季度的金融數據,其中,一個關鍵數據,非常值得關注:居民存款增加近10萬億元。一個季度(3個月)居民存款增加10萬億。這是什么概念?回看2023年1月10日,中國人民銀行官網發(fā)布的2022年度金融統(tǒng)計數據報告,別有一番感慨。報告顯示,2022年人民幣存款額增加了26.26萬億元,其中居民存款增加了17.84萬億元,與2021年9.9萬億的居民儲蓄增量相比,出現了7.9萬億元的居民超額儲蓄。也就是說,2023年第一季度居民存款增量已經超過了2021年全年增量、2022年全年增量的50%。2023年初,有很多觀點和分析認為,居民部門存在著如此之高的超額儲蓄,只要疫情管控放開,讓各種消費場景復現,就會帶來全面的“報復性消費”。但上述數據說明,“報復性消費”還為時尚早。值得注意的是,曾經被國家和經濟環(huán)境寄望于90后、95后成為拉動消費的主力人群,但90后、95后卻似乎反而成為“報復性存錢”的主力。大家都在存錢,自然對應的就是消費環(huán)境的流動性下降,遏制復蘇。但是從另一個數據里面,故事卻不是這么說的: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14922億元,同比增長5.8%。尤其是3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7855億元,同比增長了10.6%!這個兩位數的漲幅對你來說是不是沒有什么概念?別急,把過去一年的社零變化一拉,你就能明白如今居民消費的反彈有多劇烈。
圖片來源:統(tǒng)計局官網然而,把消費增長具體拆開看,餐飲收入占了大頭,26.3%的漲幅跟商品零售(9.1%)相比都不在一個量級。
圖片來源:統(tǒng)計局官網這說明,消費的持續(xù)改善主要集中在餐飲行業(yè)。聯系到最近大火的淄博燒烤,憋了三年的大學生們快把這座老工業(yè)城市擠爆了。但幾塊錢的燒烤和大學生們的“特種兵式窮游”,本質上還是走出來看看,熱鬧的還是花錢不多的地方,進而能帶動的消費也是有限的。經濟復蘇,是不可能建立在普通,降維消費的增長上面的。淄博燒烤走紅,就是消費降級,物美價廉服務好,消費體驗嘎嘎棒,安全和諧人人愛。餐飲消費偏強、高端消費火爆和物價下降并存,這是中國消費當下極為復雜的一面,也是一季度中國消費數據背后的隱憂之一。說復雜,是現象的復雜,但是從本質出發(fā),一點也不復雜。大白話就是:對于真正的消費主力群體而言,大消費(住房,交通工具)沒動力,花點小錢滿足一下吃的需求,沒問題。消費意愿取決于對未來預期,而非當前收入水平收入=儲蓄+消費 這個恒等式說明,個人的消費水平,依賴于他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意愿。這里非常關鍵的是對未來收入的預期。人們對未來的收入的預期越樂觀,消費意愿就越強,甚至愿意借錢消費;反過來,對未來收入的預期越悲觀,消費意愿就越弱,就會將更多的收入存起來。從這個存款數據,結合當下消費火爆的分析,其實有明顯的“口紅效應”特征。只不過這個特征有中國的特色:性價比的基本需求消費火熱,對應著工業(yè)生產端的需求低迷冷淡,杠桿消費(大件商品領域,汽車,房子)意愿低下。消費降級帶來的繁榮表象,成為了當下中國經濟復蘇的一個現實隱憂。
圖片來源:頭條圖庫
今年一季度,總量指標貨幣、社融增速飆升。其中,社融增加了14萬億元,存款增加了15萬億元,與過去的四萬億相比幾乎都是天量水平。但從微觀看,感覺從政府、企業(yè),到個人,大家都非常缺錢。3月CPI降到0.7%,時隔多年重新回到不到1%的區(qū)間。尤其是生產資料價格已經出現通縮跡象,連續(xù)半年負增長,與火熱的金融數據相比,簡直是冰火兩重天。另外,社融與M2的增速剪刀差也創(chuàng)歷史新高,如果不嚴格的說社融代表貨幣需求、M2代表貨幣供給的話,這個剪刀差也代表著貨幣供給過剩。
因此大家都在問一個問題:錢印了那么多,都去哪了?貨幣是不是消失了?當然,關于通縮的討論可以徹底停止了,這個官方已經定調了:
總的來看,居民收手收腳、政府束手束腳、企業(yè)畏手畏腳。預期和信心的綜合作用之下,中國當下的貨幣供應足夠,但是貨幣流動性僵化,流動性陷阱特征明顯。這就造成了本輪國內經濟修復過程出現了大量錯亂的信號。一方面是海量信貸投放,一方面是經濟數據并不強勁;一方面是到處人山人海,一方面是整體國內內需還是不行。雖然數據看上去還過得去,但是,實際居民和民企的感受是非常不好的。
圖片來源:頭條圖庫
2023年,作為中國新經濟周期的起點,給大家一口飯吃,是真誠的呼聲,而不是有形之手的忽悠。所以,后續(xù)要打破流動性陷阱的威脅,激活中國國內的貨幣流通,是一個重要的破局點。眾所周知,中國居民的財產結構并不是非常合理的,一方面實物資產占比過高,另一方面金融資產中存款類資產占比過高。一個恒等式就來到關鍵的問題:居民收入。居民可支配收入=工資性收入+經營凈收入+財產凈收入+轉移凈收入現在,很多人仍然將更多的資金從權益類資產轉為存款,如將理財、股票投資轉為存款。收入增長,才是關鍵問題,不然貨幣僵化,經濟活力下降的趨勢無法扭轉。當然,也有一些專家還惦記著竭澤而漁,敲骨榨髓,以為忽悠和號召,拿個喇叭出來喊喊,以為自己虎軀一震,就能讓居民部門繼續(xù)撬動杠桿,通過增加負債,給自己加碼加壓,來讓這些既得利益群體繼續(xù)躺著過好日子。出來走兩步試試?如欲取之,必先予之的道理懂不懂?所謂的專家們懂不懂大家不知道,但是當下消費的主力群體年輕人們可是太懂了。60后、70后和80后,相比95后、00后,對未來還要更樂觀一些。有些95后、00后,顯得很“佛系”,不如他們父輩的70后、80后那么有叛逆性、獨立性和奮斗精神。這其實與這幾代人對財產的直接感受不同有關。許多出身普通家庭甚至貧窮家庭的70后、80后,雖然面對迅速變化的世界也有迷茫和焦慮,但仍有激情,相信通過自己努力和奮斗,可以擁有一定的財產,包括在大城市置業(yè)買車之類。他們知道自己的財產的難得和可貴,知道財產權利的價值和重要性,因此也更愿意投資,對獲得財產性收入很有信心。相比之下,有些95后、00后,對財產權利沒有這種直接感受,似乎很早就打算接受整個世界了。他們一方面更向往有穩(wěn)定的工資收入的“鐵飯碗”,另一方面剛開始上班就考慮退休后的生活,于是很早就開始存錢。主力群體熱衷存錢,還談什么經濟活力,貨幣流動性?所以,數據再好看,從現實出發(fā),如何激活年輕人,增加他們的收入,提升他們的信心和預期,才是關鍵。
圖片來源:頭條圖庫
一季度的經濟和金融數據,和現實有背離,引發(fā)了爭議。一部分人認為遠超預期,經濟將進一步放大反彈,也有人說數據一般,風險依舊蘊藏。這件事情,如果想真正認識到根本,就不能被流量裹挾著走,要扎根于事實對比。實際上對于背離體感的爭執(zhí)沒有多少意義,并不重要。2023年接下來,中國經濟要真正的好起來,要看兩個關鍵:從宏觀來看,中美關系走向和美聯儲貨幣政策拐點的出現,至關重要。外部不確定性風險沒有落地以前,其實從中國國家的角度來看,是不存在完全放開手腳,一心一意搞經濟,謀發(fā)展的。從這個維度來看,經濟數據和實際經濟環(huán)境,是必然會產生錯位的。外部確定性沒有明確以前,類似于一種“備戰(zhàn)備荒,勒緊腰帶”的經濟體感,類似于“戰(zhàn)時經濟模式”的環(huán)境氛圍,是難以避免的。從國內來看,是樓市和股市什么時候出現持續(xù),穩(wěn)定的復蘇表現。股市就不多說了,一個AI概念快把其他板塊逼死,搞得不知道的人還以為大紅大紫的CHATGPT是中國股市發(fā)明的一樣。概念炒作不死,就無法和經濟現實產生關聯。關鍵還是要看樓市。中國樓市行情表現的底層邏輯,是當下經濟背后的居民購買力的體現。更是信心和預期的表現。說句大家不愛聽的,房價可以穩(wěn)定,但是成交,特別是新房成交的持續(xù)復蘇和回升,是這一輪中國經濟整體實現回暖和更好體感的前提。除了錨定信用的房子以外,新能源產業(yè),科技技術等等其他領域,能靠的住嗎?這沒必要抬杠,買點新能源的基金,或者看好什么行業(yè)和概念,對應買點ETF體驗一下,嘴硬打字快厲害,還是現實毒打威力大,自己去試試就可以。理想是理想,現實是現實,站在現實里面和活在想象中的人去論是非,非蠢,就傻。可以對高房價有情緒,但是從宏觀經濟,邏輯現實來看,樓市起不來,大家都遭罪。沒有勸人買房的意思,只是進行一個邏輯討論。
以上兩個關鍵點,沒有確定性表現以前,實際上較為難受的經濟現實環(huán)境持續(xù),是必然的。至少對絕大多數普通個體和行業(yè)來說,做好心理和現實的準備,非常有必要。不用眼紅淄博的爆火,整個山東的地方債情況是大家沒關注。也不用去質疑什么數據的真實性和可信度,看清本質,抓住關鍵,就能理解背離體感。
以上,就是對2023年4月份當下,中國國內經濟和現實之間的背離爭議現象,進行的一次專題深入討論和研究內容,和各位讀者朋友們,進行一個交流和分享。
圖片來源:頭條圖庫根據國家有關部門的最新規(guī)定,本文內容和意見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關于置業(yè),投資等行為的明確建議,入市風險自擔。)以上正文,來自@熊貓貝貝小可愛交個敢說真話,會說實話,善于觀察的年輕人朋友,可好?原創(chuàng)寫作分享不易,如果覺得文章不錯,歡迎轉發(fā)點贊。關注本人實力原創(chuàng),頭條獨家,如有抄襲搬運侵權行為,必究!有問題歡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問必答,謝謝各位。
這是熊貓貝貝的第1682篇原創(chuàng)文章
2023年,中國國家官方的一季度經濟數據發(fā)布,引發(fā)了一些市場爭論,而且聲音不小。這種現象,其實非常有代表性,說明現實和數據之間,有非常明顯的撕裂和體感背離情況存在。請注意,這是兩種矛盾情況:撕裂,是數據表現和現實存在差異;而體感背離,這個舉個例子更好理解,就好比天氣預報是晴空萬里,但是實際上出門卻是風雨交加。這樣的爭議,也引起了國家層面的關注,央行還通過舉辦記者發(fā)布會的形式,針對爭議進行了官方正式的回應:
4月20日下午,人民銀行舉行了2023年一季度金融統(tǒng)計數據有關情況新聞發(fā)布會。會上,人民銀行調查統(tǒng)計司司長、新聞發(fā)言人阮健弘與貨幣政策司司長鄒瀾出席,并就市場關注的“通縮”、部分銀行存款利率下調、人民幣匯率、下階段貨幣政策等問題給予了一一回應。這篇文章,就將聚焦兩個直接關聯民生的金融數據,對當下經濟現實環(huán)境和數據的背離感受,進行專題深入的一次討論和分析。一個是居民存款:一季度居民存款增加10萬億,該怎么看?一個是金融數據的大水漫灌,微觀體感非常缺錢,問題出在哪里?
關注動向,把握本質,看清主線,研判趨勢,指導行動。本文已反復自查合規(guī),不碰紅線,語言平和公允,不帶價值導向。內容有依有據,分析理性客觀。硬核內容,錯過不再。以微見著,洞察先機,把握趨勢,指導決策。PS:文章略長,內容的閱讀需要一定的時間和耐心,并且需要進行思考。內容不求討好所有讀者,寫作分享也是一個閱讀群體和寫作群體互相選擇的過程。每個人的認知層次不同,不做強求,這篇文章的內容不是什么大路貨,也不是什么看完能夠帶來輕松愉悅精神滿足的爽文,請結合自身需要和認知需求理性看待。頭條獨家文章,抄襲搬運必究?。ㄓ锌吹匠u搬運的讀者朋友也請幫忙舉報一下,原創(chuàng)標簽只有在頭條平臺。感激不盡?。?/strong>(如果這篇文章在其它資訊平臺被看到,不用懷疑,就是抄襲搬運,厚顏無恥)
圖片來源:頭條圖庫1
一季度居民存款增加10萬億,折射出怎樣的經濟現實?
4月11日,央行公布了2023年一季度的金融數據,其中,一個關鍵數據,非常值得關注:居民存款增加近10萬億元。一個季度(3個月)居民存款增加10萬億。這是什么概念?回看2023年1月10日,中國人民銀行官網發(fā)布的2022年度金融統(tǒng)計數據報告,別有一番感慨。報告顯示,2022年人民幣存款額增加了26.26萬億元,其中居民存款增加了17.84萬億元,與2021年9.9萬億的居民儲蓄增量相比,出現了7.9萬億元的居民超額儲蓄。也就是說,2023年第一季度居民存款增量已經超過了2021年全年增量、2022年全年增量的50%。2023年初,有很多觀點和分析認為,居民部門存在著如此之高的超額儲蓄,只要疫情管控放開,讓各種消費場景復現,就會帶來全面的“報復性消費”。但上述數據說明,“報復性消費”還為時尚早。值得注意的是,曾經被國家和經濟環(huán)境寄望于90后、95后成為拉動消費的主力人群,但90后、95后卻似乎反而成為“報復性存錢”的主力。大家都在存錢,自然對應的就是消費環(huán)境的流動性下降,遏制復蘇。但是從另一個數據里面,故事卻不是這么說的: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14922億元,同比增長5.8%。尤其是3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7855億元,同比增長了10.6%!這個兩位數的漲幅對你來說是不是沒有什么概念?別急,把過去一年的社零變化一拉,你就能明白如今居民消費的反彈有多劇烈。
圖片來源:統(tǒng)計局官網然而,把消費增長具體拆開看,餐飲收入占了大頭,26.3%的漲幅跟商品零售(9.1%)相比都不在一個量級。
圖片來源:統(tǒng)計局官網這說明,消費的持續(xù)改善主要集中在餐飲行業(yè)。聯系到最近大火的淄博燒烤,憋了三年的大學生們快把這座老工業(yè)城市擠爆了。但幾塊錢的燒烤和大學生們的“特種兵式窮游”,本質上還是走出來看看,熱鬧的還是花錢不多的地方,進而能帶動的消費也是有限的。經濟復蘇,是不可能建立在普通,降維消費的增長上面的。淄博燒烤走紅,就是消費降級,物美價廉服務好,消費體驗嘎嘎棒,安全和諧人人愛。餐飲消費偏強、高端消費火爆和物價下降并存,這是中國消費當下極為復雜的一面,也是一季度中國消費數據背后的隱憂之一。說復雜,是現象的復雜,但是從本質出發(fā),一點也不復雜。大白話就是:對于真正的消費主力群體而言,大消費(住房,交通工具)沒動力,花點小錢滿足一下吃的需求,沒問題。消費意愿取決于對未來預期,而非當前收入水平收入=儲蓄+消費 這個恒等式說明,個人的消費水平,依賴于他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意愿。這里非常關鍵的是對未來收入的預期。人們對未來的收入的預期越樂觀,消費意愿就越強,甚至愿意借錢消費;反過來,對未來收入的預期越悲觀,消費意愿就越弱,就會將更多的收入存起來。從這個存款數據,結合當下消費火爆的分析,其實有明顯的“口紅效應”特征。只不過這個特征有中國的特色:性價比的基本需求消費火熱,對應著工業(yè)生產端的需求低迷冷淡,杠桿消費(大件商品領域,汽車,房子)意愿低下。消費降級帶來的繁榮表象,成為了當下中國經濟復蘇的一個現實隱憂。
圖片來源:頭條圖庫2
一個所有人都關心的問題:錢印了那么多,都去哪了?貨幣是不是消失了?
今年一季度,總量指標貨幣、社融增速飆升。其中,社融增加了14萬億元,存款增加了15萬億元,與過去的四萬億相比幾乎都是天量水平。但從微觀看,感覺從政府、企業(yè),到個人,大家都非常缺錢。3月CPI降到0.7%,時隔多年重新回到不到1%的區(qū)間。尤其是生產資料價格已經出現通縮跡象,連續(xù)半年負增長,與火熱的金融數據相比,簡直是冰火兩重天。另外,社融與M2的增速剪刀差也創(chuàng)歷史新高,如果不嚴格的說社融代表貨幣需求、M2代表貨幣供給的話,這個剪刀差也代表著貨幣供給過剩。
因此大家都在問一個問題:錢印了那么多,都去哪了?貨幣是不是消失了?當然,關于通縮的討論可以徹底停止了,這個官方已經定調了:
4月18日上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就2023年一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舉行發(fā)布會。國家統(tǒng)計局新聞發(fā)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tǒng)計司司長付凌暉在會上答記者問時表示,總的來看,當前中國經濟沒有出現通縮,下階段也不會出現通縮。
4月20日下午,人民銀行舉行了2023年一季度金融統(tǒng)計數據有關情況新聞發(fā)布會。沒有通縮,而且超發(fā)出來的貨幣當然沒有消失,統(tǒng)計數據顯示一直在增加。這些貨幣無論以什么形式,都應該是在銀行的賬戶上,只有極少的一部分作為現鈔持有。而且相對于GDP、CPI等宏觀經濟指標,社融和貨幣等金融統(tǒng)計指標非常真實準確,不可能存在造假問題,因為每一分錢都對應著相應的會計分錄。嚴格的說,金融統(tǒng)計數據是金融會計數據,GDP、CPI、工業(yè)增加值等宏觀經濟指標是逐級上報數據。因此社融和貨幣不存在數據有水分的問題。那么貨幣到底去哪里了?微觀層面的感受為什么與宏觀層面差距這么大?一個很現實的結論,沒有什么通縮,但是中國經濟環(huán)境,正面臨著“流動性陷阱”的壓力。2023年一季度超發(fā)的貨幣,主要因為以下幾個原因,造成了事實上的流動性喪失,但是從數據上看是充沛的矛盾現實:第一,貨幣在經濟環(huán)境中僵化了:貨幣的復雜性是因為貨幣具有不同的狀態(tài),因此究竟是活錢還是死錢,取決于貨幣那一刻的瞬時狀態(tài)。貨幣可以是交易流動中的貨幣,也可以是價值貯藏中的貨幣,這兩個狀態(tài)是可以隨時切換的。凱恩斯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將貨幣需求分為交易需求和預防需求。其中預防需求需要貨幣有價值貯藏的功能。很明顯,當下中國經濟環(huán)境中預防需求主導,就造成大量貨幣以價值貯藏的形式變成了死錢。這種情況,特別集中在企業(yè)部門,比如企業(yè)左手拿到貸款,也不敢投資擴大再生產,甚至降薪裁員以回籠更多現金,右手,就轉手買了銀行和金融機構回報更高的理財和存款產品吃利差。這個時候,不是錢消失了,而是錢的活化功能消失了,作為活錢的交易媒介功能正在塌縮,越來越多的錢成為死錢以執(zhí)行預防和價值儲藏的功能。這是一部分。第二,另一個原因是,貨幣投放結構越來越不均勻,大量的貨幣淤積在少數部門、少數群體的賬戶里,無法惠及到大多數人。錢的功能也越來越受限,流動起來成本較高(比如大額交易受限),最終導致貨幣擴張刺激經濟增長的效果越來越差,成本越來越高,債務卻越來越膨脹(單位貨幣效能下降,需要借債獲取更多的貨幣),風險越來越大。第三,當前環(huán)境下,地方政府和國企是信貸投放和貨幣生成的主要部門,增發(fā)的鈔票,進入了基建,國企,地方政府專項費用等等領域。而這樣的領域,錢進去,就進入一個有規(guī)則約束,多方監(jiān)督的使用流程,是沒有機會進入經濟環(huán)境和個體手上的。貨幣大量沉淀和淤積在機關的賬戶上無法投放到實體經濟中,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一種窖藏。第四,還有一部分,因為缺乏信用擴張渠道,只能在金融系統(tǒng)里面和機構之間空轉。過去信用擴張,特別是基礎貨幣從金融系統(tǒng)進入經濟環(huán)境,有信用渠道,就是房地產。但是在提前還貸潮和積極存款的主流趨勢之下,這部分錢就無法進入市場,淤積在系統(tǒng)里面。第五,還有一個方面,是被難以察覺的物價上漲給吸收了。之所以說難以察覺,就在于疫情管控放開以后,很多行業(yè)紛紛開啟了搶錢模式,拉高了很多生活非必需商品和服務的價格。經濟環(huán)境里面錢多了,但是物價漲的更快,不然大家去看看即將到來的五一假期,各地住宿的費用情況如何,不多解釋。雖然貨幣在不斷增長,錢依然不夠花。總體上看是錢多了,但是很多人的實際購買力卻下降了。財富分配這個事情,是永遠不可能平均的,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義。平均主義是大家都窮,所以一些互聯網的觀點其實是大錯特錯的。
對于市場所關注的”通縮“問題,鄒瀾表示,中長期來看,我國經濟總供求基本平衡,貨幣條件合理適度,居民預期穩(wěn)定,不存在長期通縮或通脹的基礎。
總的來看,居民收手收腳、政府束手束腳、企業(yè)畏手畏腳。預期和信心的綜合作用之下,中國當下的貨幣供應足夠,但是貨幣流動性僵化,流動性陷阱特征明顯。這就造成了本輪國內經濟修復過程出現了大量錯亂的信號。一方面是海量信貸投放,一方面是經濟數據并不強勁;一方面是到處人山人海,一方面是整體國內內需還是不行。雖然數據看上去還過得去,但是,實際居民和民企的感受是非常不好的。
圖片來源:頭條圖庫3
破局分析:結合近期幾個輿論觀點,展望后續(xù)中國經濟實現突圍的幾個可能走向
2023年,作為中國新經濟周期的起點,給大家一口飯吃,是真誠的呼聲,而不是有形之手的忽悠。所以,后續(xù)要打破流動性陷阱的威脅,激活中國國內的貨幣流通,是一個重要的破局點。眾所周知,中國居民的財產結構并不是非常合理的,一方面實物資產占比過高,另一方面金融資產中存款類資產占比過高。一個恒等式就來到關鍵的問題:居民收入。居民可支配收入=工資性收入+經營凈收入+財產凈收入+轉移凈收入現在,很多人仍然將更多的資金從權益類資產轉為存款,如將理財、股票投資轉為存款。收入增長,才是關鍵問題,不然貨幣僵化,經濟活力下降的趨勢無法扭轉。當然,也有一些專家還惦記著竭澤而漁,敲骨榨髓,以為忽悠和號召,拿個喇叭出來喊喊,以為自己虎軀一震,就能讓居民部門繼續(xù)撬動杠桿,通過增加負債,給自己加碼加壓,來讓這些既得利益群體繼續(xù)躺著過好日子。出來走兩步試試?如欲取之,必先予之的道理懂不懂?所謂的專家們懂不懂大家不知道,但是當下消費的主力群體年輕人們可是太懂了。60后、70后和80后,相比95后、00后,對未來還要更樂觀一些。有些95后、00后,顯得很“佛系”,不如他們父輩的70后、80后那么有叛逆性、獨立性和奮斗精神。這其實與這幾代人對財產的直接感受不同有關。許多出身普通家庭甚至貧窮家庭的70后、80后,雖然面對迅速變化的世界也有迷茫和焦慮,但仍有激情,相信通過自己努力和奮斗,可以擁有一定的財產,包括在大城市置業(yè)買車之類。他們知道自己的財產的難得和可貴,知道財產權利的價值和重要性,因此也更愿意投資,對獲得財產性收入很有信心。相比之下,有些95后、00后,對財產權利沒有這種直接感受,似乎很早就打算接受整個世界了。他們一方面更向往有穩(wěn)定的工資收入的“鐵飯碗”,另一方面剛開始上班就考慮退休后的生活,于是很早就開始存錢。主力群體熱衷存錢,還談什么經濟活力,貨幣流動性?所以,數據再好看,從現實出發(fā),如何激活年輕人,增加他們的收入,提升他們的信心和預期,才是關鍵。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4月20日表示,當下問題核心在于短期內老百姓消費不足。如何恢復消費者信心?李稻葵呼吁中央政府拿出5000億元消費券,發(fā)給所有公民,限定年底到期?!八心切┫胂M,短期不敢消費的,都肯定拿這個錢趕緊消費?!?/p>當然國家在這個事情上面看的更準,基于這個邏輯,接下來,幾個可能的動向:1,國家后續(xù)必然會通過更多的政策和行動,去增強微觀個體的信心,但是這個是需要過程和時間的,急不來。2,進一步鼓勵消費和支持民營經濟,是必然趨勢;3,加大社會福利保障,鼓勵就業(yè)密度高的產業(yè)(第三產業(yè)和下游行業(yè)),增加中低收入群體的收入;4,對于民營企業(yè)而言,可能會在接下來迎來新一輪的寬松環(huán)境和政策蜜月紅利期。這不是什么稅費上的優(yōu)惠這么簡單,而是更多的包容和傾斜。民營企業(yè)在過去三年,因為合成謬誤和疫情的沖擊綜合作用下,所承受的傷害,并不是簡單就能恢復的。當然,還有精神攻擊,類似于對資本家的抨擊,什么00后整頓職場,很多東西,從大局出發(fā),都需要得到階段性扭轉。5,如果以上的辦法和行動帶來的效果不及預期,或者存在過程成本過高,效率跟不上需求的情況,那么,類似于李稻葵提出的直接發(fā)錢,將成為終極手段。說白了,給老百姓發(fā)錢,就是政府負債消費,有債務關系明確存在,是不會有什么通脹風險的,技術上也沒有任何問題,疫情管控都能拿捏,要發(fā)個錢還能有技術難題?關鍵是,這種實質性的讓利于民,不到極限情況,是不會輕易拿出來的。不然,那些所謂的專家,還有什么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呢?
“按照保守估計,5000億元消費券將拉動1萬億整體消費,“1萬億消費反過來通過流轉稅,又至少有3000億回流到財政?!崩畹究治觯醒胴斦荒昧?000億的錢卻辦了拉動1萬億消費的大事,“何樂而不為呢”。
圖片來源:頭條圖庫寫在最后:
有爭議,但不重要,中國經濟要好起來,有兩個關鍵點值得關注
一季度的經濟和金融數據,和現實有背離,引發(fā)了爭議。一部分人認為遠超預期,經濟將進一步放大反彈,也有人說數據一般,風險依舊蘊藏。這件事情,如果想真正認識到根本,就不能被流量裹挾著走,要扎根于事實對比。實際上對于背離體感的爭執(zhí)沒有多少意義,并不重要。2023年接下來,中國經濟要真正的好起來,要看兩個關鍵:從宏觀來看,中美關系走向和美聯儲貨幣政策拐點的出現,至關重要。外部不確定性風險沒有落地以前,其實從中國國家的角度來看,是不存在完全放開手腳,一心一意搞經濟,謀發(fā)展的。從這個維度來看,經濟數據和實際經濟環(huán)境,是必然會產生錯位的。外部確定性沒有明確以前,類似于一種“備戰(zhàn)備荒,勒緊腰帶”的經濟體感,類似于“戰(zhàn)時經濟模式”的環(huán)境氛圍,是難以避免的。從國內來看,是樓市和股市什么時候出現持續(xù),穩(wěn)定的復蘇表現。股市就不多說了,一個AI概念快把其他板塊逼死,搞得不知道的人還以為大紅大紫的CHATGPT是中國股市發(fā)明的一樣。概念炒作不死,就無法和經濟現實產生關聯。關鍵還是要看樓市。中國樓市行情表現的底層邏輯,是當下經濟背后的居民購買力的體現。更是信心和預期的表現。說句大家不愛聽的,房價可以穩(wěn)定,但是成交,特別是新房成交的持續(xù)復蘇和回升,是這一輪中國經濟整體實現回暖和更好體感的前提。除了錨定信用的房子以外,新能源產業(yè),科技技術等等其他領域,能靠的住嗎?這沒必要抬杠,買點新能源的基金,或者看好什么行業(yè)和概念,對應買點ETF體驗一下,嘴硬打字快厲害,還是現實毒打威力大,自己去試試就可以。理想是理想,現實是現實,站在現實里面和活在想象中的人去論是非,非蠢,就傻。可以對高房價有情緒,但是從宏觀經濟,邏輯現實來看,樓市起不來,大家都遭罪。沒有勸人買房的意思,只是進行一個邏輯討論。
以上兩個關鍵點,沒有確定性表現以前,實際上較為難受的經濟現實環(huán)境持續(xù),是必然的。至少對絕大多數普通個體和行業(yè)來說,做好心理和現實的準備,非常有必要。不用眼紅淄博的爆火,整個山東的地方債情況是大家沒關注。也不用去質疑什么數據的真實性和可信度,看清本質,抓住關鍵,就能理解背離體感。
以上,就是對2023年4月份當下,中國國內經濟和現實之間的背離爭議現象,進行的一次專題深入討論和研究內容,和各位讀者朋友們,進行一個交流和分享。
圖片來源:頭條圖庫根據國家有關部門的最新規(guī)定,本文內容和意見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關于置業(yè),投資等行為的明確建議,入市風險自擔。)以上正文,來自@熊貓貝貝小可愛交個敢說真話,會說實話,善于觀察的年輕人朋友,可好?原創(chuàng)寫作分享不易,如果覺得文章不錯,歡迎轉發(fā)點贊。關注本人實力原創(chuàng),頭條獨家,如有抄襲搬運侵權行為,必究!有問題歡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問必答,謝謝各位。

128306/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