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王紅茹|北京報道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金收入一直是政府性基金收入的主體。2022年,由于房地產市場銷售和投資遇冷,土地出讓金減少,帶動政府性基金收入整體下滑。當土地收入對財政貢獻日益減弱,意味著地方財政需要找到新的增長點。對地方財政而言,亟需解決“錢”從何處來的問題。土地出讓金減少致政府性基金收入下滑2022年,由于土地市場低迷,使得政府性基金收入7年來首次出現負增長。財政部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77879億元,比上年下降20.6%。其中,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66854億元,比上年下降23.3%。研究機構的數據顯示,過去10年,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金收入一直為政府性基金收入的主體,期間國有土地出讓金占比從74.9%提升至85.8%。2022年,由于房地產市場銷售和投資遇冷,土地出讓金減少,帶動政府性基金收入整體下滑。2023年1-2月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下降24%,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同比降低29%。當地方土地財政下滑,地方政府缺錢問題如何解決?安邦智庫研究合伙人、宏觀研究中心主任賀軍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表示,解決地方財政缺錢的問題,大概有幾種途徑:一是中央轉移支付,二是稅收收入,包括企業(yè)與個人交稅,三是政府基金收入,四是各類收費。當前世界經濟形勢復雜多變,我國經濟呈現回升向好態(tài)勢,但是由于中小企業(yè)仍處于疫后恢復期,企穩(wěn)回升的基礎尚不牢固,企業(yè)內生動力還不強,加上就業(yè)壓力增大,導致地方財政面臨壓力。“在這種情況下,‘財政進市場’就是一個新思路,希望在傳統(tǒng)財源之外,為地方增加一個利用金融市場獲取財政收益的新渠道。”賀軍說。所謂財政進市場,在賀軍看來,主要是指地方政府希望擺脫土地經濟,希望通過在資本市場融資,給未來財政資金投資帶來增量資金?!斑@不僅一定程度上能彌補土地收入下降帶來的缺口,也為長期財稅收入的穩(wěn)定增加創(chuàng)造條件??梢哉f,地方政府從土地財政正向股權財政轉型,而且速度在加快?!?/p>政府引導基金仍需突破政策瓶頸從廣義財政資源的使用看,政府引導基金可以看成“財政進市場”的形式之一。近年來,杭州、成都、溫州等地紛紛表示設立政府引導基金,加大對產業(yè)投資、風險投資的力度。5月31日,在2023中國(杭州)產投融生態(tài)峰會上,三大千億基金發(fā)布引發(fā)業(yè)內關注。據悉,杭州在原來的基礎上,升級打造杭州科創(chuàng)基金、杭州創(chuàng)新基金和杭州并購基金3支千億母基金,推動形成總規(guī)模超3000億元的“3+N”杭州基金集群。杭州并不是個例?!吨袊洕芸酚浾呤崂戆l(fā)現,今年以來,安徽、浙江、上海、西安、廣州等省市都推出了千億量級的產業(yè)基金集群。引導基金是由政府設立并按市場化方式運作的政策性基金,主要通過扶持創(chuàng)業(yè)投資企業(yè)發(fā)展,引導社會資金進入創(chuàng)業(yè)投資領域。“嚴格來說,政府搞引導基金首先是政府要先花錢,其次才是引來其他投資。如果能起到引導作用,廣義上,也算是為地方發(fā)展引來了投資資金?!辟R軍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政府引導基金最大的作用就是能充分發(fā)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撬動效應,吸引社會資本,以股權投資方式有力破解創(chuàng)新型、科技型中小企業(yè)的成長難題,加快推動地方產業(yè)集群發(fā)展,是一種長期投資。”投中研究院日前發(fā)布的《2022年政府引導基金專題研究報告》(以下簡稱《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末,各級政府共成立1531只政府引導基金,自身規(guī)模累計達27378億元。隨著各級引導基金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政府引導基金已經成為支持我國創(chuàng)投行業(yè)發(fā)展的關鍵力量。中信資本董事長張懿宸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經過多年實踐可以發(fā)現,要發(fā)揮好政府引導基金的政策引導作用,實現可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為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提供可預期的成長空間,仍需突破一些政策瓶頸。一是資金的循環(huán)再投入問題。目前已經有部分起步較早的政府引導基金開始實現退出,或馬上面臨退出。如果可以鼓勵這類政府引導基金將已退出的部分資金循環(huán)再投資,將更加有利于我國創(chuàng)投行業(yè)的持續(xù)平穩(wěn)發(fā)展。二是退出方式單一問題。政府引導基金當前的退出方式主要以基金清算分配為主。除基金清算外,基金份額轉讓也是非常重要的退出方式,值得研究借鑒。三是所持有份額轉讓難的問題?!镀髽I(yè)國有資產交易監(jiān)督管理辦法》第66條規(guī)定,“政府設立的各類股權投資基金投資形成企業(yè)產(股)權對外轉讓,按照有關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執(zhí)行”。但相關部門尚未對政府投資基金轉讓產(股)權資產的流程進行特別規(guī)定。國資股權投資明顯增長在土地經濟空間日益收窄的情況下,安邦智庫高級合作學者許維鴻也談到,未來地方政府會更加依靠股權市場來解決缺錢問題。華興資本發(fā)布的《私募股權市場報告》顯示,國資股權投資機構在今年一季度大規(guī)?;鸬恼急冗M一步提升至70%。某些地方國資在股權投資方面的滲透率更超90%,地方國資下場做風投的熱情空前高漲。報告還顯示,今年一季度,募資額超過10億元的大規(guī)?;鹫急仍谖宄梢陨?,其中,國資GP的占比進一步提升,已達70%,對比2022年,這個數字為67%左右。國資GP的不斷增加,意味著政府在產業(yè)投資和引導基金方面投入的力度已經顯著增加,甚至已經成為風險投資界的主力。(注:GP,即General Partner,普通合伙人,通常指基金管理人。)《私募股權市場報告》通過對2022年第四季度和2023年第一季度的觀察發(fā)現,國資VC(風險投資)的投資出手量已反超非國資機構。尤其在募資方面,國資VC(風險投資)的表現更加亮眼。在賀軍看來,政府引導基金不能完全解決地方財政缺錢問題,更不能指望靠著政府引導基金就能完全彌補地方財政缺口。“地方政府通過股權市場來解決缺錢問題,可能的主要風險包括:一是市場風險,股價有波動,上市有成有敗。二是政策風險,地方政府的廣義財政資源,是否能順利投資相關載體,再通過股權市場融到資,還要看是否符合相關政策、是否合規(guī),因此要注意規(guī)避可能的政策風險?!辟R軍說。盡管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將股權投融資作為地方發(fā)展和投融資建設的一個新模式,但在政府推動市場化投資的過程之中,賀軍提醒,要避免“一哄而上”,更要尊重市場規(guī)律。一方面,需要對目前的“風口”產業(yè)進行甄別,避免扎堆造成供需失衡。另一方面,在投資機制設計中,需要實現政策目標和市場目標的平衡。“與地方政府對于土地市場的壟斷不同,政府機構親自下場到股權投資領域,與市場化的投資機構進行PK,除了資金雄厚和區(qū)位優(yōu)勢外,其實面臨很多不利因素,比如對投資風險的容忍度仍然較低,市場化投資的利益激勵機制難以到位,使得投資的效率較低。另外,這與土地經濟相比,周期更長,風險更大,地方需要在機構建設和投資決策機制設計上做好功課,防止出現‘一地雞毛’的情況。”賀軍說。責編:楊琳(版權屬《中國經濟周刊》雜志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從“土地經濟”到“股權經濟”能解決地方財政缺錢問題嗎?
作者:中國經濟周刊 來源: 頭條號
56006/22
56006/22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王紅茹|北京報道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金收入一直是政府性基金收入的主體。2022年,由于房地產市場銷售和投資遇冷,土地出讓金減少,帶動政府性基金收入整體下滑。當土地收入對財政貢獻日益減弱,意味著地方財政需要找到新的增長點。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合作媒體、機構或其他網站的公開信息,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信息僅供參考,不作為交易和服務的根據。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或其它問題請及時告之,本網將及時修改或刪除。凡以任何方式登錄本網站或直接、間接使用本網站資料者,視為自愿接受本網站聲明的約束。聯系電話 010-57193596,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