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捷安康成為最近港股備受矚目的焦點。
在上周市場紛紛討論,藥捷安康是否配得上其700億市值之時,15日,藥捷安康股價再次暴漲,市值直接突破2500億港元,超越康方生物等一眾成熟藥企。
16日盤中,藥捷安康股價更是高見679.5港元,9月以來*漲幅超10倍。
若從今年6月港股上市時,僅13.15港元/股的發(fā)行價算起,不到三個月的時間,藥捷安康股價直接暴漲近50倍!
然而午后,藥捷安康突發(fā)跳水,較日內高點跌超70%,總市值直接蒸發(fā)近2000億港元。

近一周的暴漲的背后,到底是行情驅動,還是精心操縱?
01
在部分人看來,藥捷安康這波行情,并非無的放矢。
今年以來,整個創(chuàng)新藥板塊均表現(xiàn)不錯。截止8月底,港股整個醫(yī)藥板塊翻倍股達到16只,板塊整體熱度較高。
而在9月10日,藥捷安康發(fā)布一則公告,披露其核心產品替恩戈替尼的一項II期臨床試驗獲得了中國藥監(jiān)局的臨床默示許可,被視為此次行情的主要推動力之一。

公開資料顯示,替恩戈替尼(Tinengotinib)是一款創(chuàng)新多靶點小分子激酶抑制劑(MKT),靶向FGFR/VEGFR、JAK和Aurora三大通路,通過靶向腫瘤細胞和改善腫瘤微環(huán)境發(fā)揮抗腫瘤作用。
目前,替恩戈替尼已經在中 美兩地開展了多項針對膽管癌、前列腺癌、乳腺癌等實體瘤的臨床試驗。
替恩戈替尼也是全球*且*進入注冊臨床階段用于治療膽管癌的FGFR抑制劑復發(fā)或難治性膽管癌患者的研究藥物。
也是因此,替恩戈替尼可以說是藥捷安康*價值的核心資產之一,且除了替恩戈替尼,藥捷安康的其他管線,都還處于相對早期的研發(fā)階段,關注度也不如替恩戈替尼。
也是因此,目前藥捷安康還沒有商業(yè)化產品,業(yè)績也仍處于虧損狀態(tài)。
2022年至2024年間,藥捷安康的稅前虧損分別為2.52億元、3.43億元、2.75億元,三年累計虧損達8.7億元。
2025年上半年,藥捷安康收入為0,稅前虧損1.23億元,虧損狀態(tài)仍在延續(xù)。

但很顯然,替恩戈替尼最終上市的不確定性還相當高,哪怕成功上市,替恩戈替尼這一條管線,或許也難以支撐藥捷安康的千億估值。
而回顧過往,藥捷安康的上市之路相當曲折。
早在2021年8月,藥捷安康就已經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但不了了之。2022年和2024年6月,公司又兩度遞表。2022年,藥捷安康還曾擬科創(chuàng)板掛牌上市,均未能成功。
直到今年6月,藥捷安康才順利登陸港股。
然而,在登陸港股后,藥捷安康卻走出了如此驚人的漲幅。
更有可能的原因,或許是在公告之前——
9月8日,藥捷安康正式被納入港股通標的。
藥捷安康的分配結果顯示,公司的控股股東、上市前股東和現(xiàn)有股東都有長達12個月的禁售承諾,基石投資者也設有6個月禁售期,分別到2025年12月22日以及2026年6月22日才解除禁售。
而在解禁之前,藥捷安康禁售股份占比高達98%,也即是說,在藥捷安康港股發(fā)行的3.0167億股中,只有1.72%或550.7萬股可供二級市場交易。
這樣的股本結構,幾乎已經注定了藥捷安康的結局。
02
過往,港股市場一直流傳著關于港股通的一大套路。
那就是,將絕大多數(shù)股份鎖定,逐步推高股價,在港股標的市值、成交量等指標達到標準,納入港股通之后,借助入通后的純賣方市場,繼續(xù)拉高股價。
當散戶紛紛入場,“割韭菜”的時候也就到了。
而本次藥捷安康的暴漲中,截至9月16日,中央結算系統(tǒng)CCASS反映的9月11日交投數(shù)據(jù)中,上海港股通、深圳港股通持有藥捷安康股數(shù)達到306.25萬股,相當于已發(fā)行H股股本的1.02%。
4個交易日內,南向資金已經收集了大半流通股份。
而9月16日,藥捷安康股價振幅達123.98%,換手率卻只有4.13%。
一定程度上,藥捷安康的暴漲暴跌是港股通制度缺陷與市場投機結合的典型產物。
先是股價穩(wěn)步上漲,接著納入港股通帶來流動性溢價的預期,通過低流通盤放大資金效應。
相對不同的是,藥捷安康還發(fā)布了利好公告配合股價拉高,最后資本實現(xiàn)高位兌現(xiàn)。
藥捷安康能引起如此大的反應,無非是因為其身上的“創(chuàng)新藥”標簽以及其低流通盤,使得其風險成倍放大。
而港股市場上,像藥捷安康這樣納入港股通后暴跌的個股屢見不鮮。
比如馬可數(shù)字科技,納入港股通后的3個月內,股價暴跌99%。

友聯(lián)國際教育租賃情況也基本類似,在被納入港股通后僅一年的2024年9月6日,友聯(lián)國際教育租賃就遭剔除。
“港股通”的機制本身沒有問題,然而,在股票剛被納入港股通時,內地投資者基本都是凈買入方,對于莊家而言,這是一個巨大的潛在接盤盤面。
也是因此,就給了公司不小的操作機會,而港股,本就是這樣一個大幅波動的市場。
哪怕沒有被納入港股通,沒有南向資金加持,港股市場本身的閃崩和暴跌也并不少見。
曾經名震一時的輝山乳業(yè),在爆出財務造假之后股價單日暴跌90%;雅高控股在11個月暴漲39倍后,半天內跌去了超過90%的市值。
港股歷史上出現(xiàn)閃崩的個股數(shù)量,已經可以說多到罄竹難書,而此間受害者,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
總結港股大部分股價出現(xiàn)暴跌的個股,基本都具備幾個特征——
業(yè)績上的少盈利,少分紅,以及大股東合計持股比例均在90%以上,進而導致流通盤極小,股價走勢波動幅度大等。
其中,相當多的個股可能市值較小,股價也低,甚至可能是仙股。
這樣的背景下,資金操作就會變得較為容易。
或許也是因此,香港證監(jiān)會網站會定期公布股權高度集中個股名單。
而在披露的股權高度集中個股信息的最開始,香港證監(jiān)就會加粗一段話,即是——
鑒于股權高度集中于數(shù)目不多之股東,即使少量股份成交,該公司之股份價格也可能大幅波動,股東及有意投資者在買賣該公司股份時需要審慎行事。

其中的潛臺詞,不言而明。
除了投資者難以吸取教訓,還有一點原因或許是因為,這樣的暴漲和閃崩在A股可能較為少見。
A股交投較為活躍,與之對應的是,港股不少公司沒有漲跌停板限制,成交清淡,日均交易額小,換手率也較低,甚至有個股全天無成交。
也是因此,港股“割韭菜”的事例屢見不鮮。
相比更為顯眼的方式,不少公司或者大股東會通過釋放利好消息吸引投資者入場推高股價,待股價上漲至一定水平后,大股東逐步拋售股票,導致股價大幅下跌。
甚至不少公司股價會跌破1倍市凈率,再因其“低估”吸引原有投資者加倉攤薄成本。
當股價跌至低位時,公司再以大幅折價方式向大股東關聯(lián)方配售股份或向現(xiàn)有股東供股。
前者,大股東可以以低于此前拋售的價格回購籌碼,后者,則迫使普通投資者追加投資。
最終,普通投資者要么資金耗盡被迫離場,要么持股比例不斷稀釋。
然而,哪怕過往已經有如此多的慘痛案例,但是歷史帶給人*的教訓,就是人永遠不會吸取教訓。
而歷史上的無數(shù)經驗都告訴我們,一旦估值和基本面發(fā)生背離,缺乏實質性業(yè)務支撐的炒作終將回歸理性。
03
結語
現(xiàn)如今,A股形勢大好,不少散戶熱情*高漲,與此同時,市場的瘋狂也遠遠超出不少人的想象。
在股票交易APP上,就有股民表示400高位買入藥捷安康-B后遭遇重大虧損。
盡管人很難吸取教訓,但港股通的準入規(guī)則等,也仍舊需要監(jiān)管和矯正。
投資者難以被教育,但不能永遠將投資者當成韭菜,讓“割韭菜”的劇本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
與此同時,投資者也需要擦亮眼睛,審慎跟風,避免成為資本鐮刀下的又一根韭菜。


259809/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