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由和訊網主辦的2022年財經中國年會暨第20屆財經風云榜《大國韌性 行穩(wěn)致遠》盛大開啟。關于尋找經濟增長的新動能,《財經》雜志總編輯王波明與北京大學國家發(fā)展研究院教授張維迎“聊一波”現場對話。
張維迎與王波明在對話中張維迎表示,整個人類經濟增長的故事就是企業(yè)家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的故事,未來經濟增長的問題是怎樣讓企業(yè)家有積極性,愿意辦企業(yè)、做企業(yè),所有的需求都是供給創(chuàng)造出來的。受疫情影響,每天有4萬家企業(yè)消失,包括餐館餐飲類特別小的企業(yè)。至于如何讓經濟從這種困境中脫出來,一是不能太著急,首先要分析為什么受傷,療傷恢復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個過程最重要的是大家要有信心,其次就是怎樣讓大家有信心,尤其是企業(yè)家有信心,這才是最重要的。關于經濟增速,張維迎稱,過去四十年中國經濟增速9%、8%,主要是因為那時候是套利型經濟,技術已經創(chuàng)造出來,經驗證明市場有需要,直接使用就能賺錢。套利空間大幅度收縮后,接下來就必須要靠企業(yè)家創(chuàng)新,這就比較難,沒有一個國家主要靠創(chuàng)新經濟可以增長8%、9%,甚至3%以上都很難,所以心態(tài)本身要調整下來。中國經濟未來能夠保持3%的增長就挺好了。為了中國明年后年更長期能夠健康的發(fā)展,張維迎表示,應該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創(chuàng)造好環(huán)境,讓每個人有自主性,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而且這種事要經過市場檢驗,給別人創(chuàng)造價值;同時要堅持市場化道路,使經濟重新走上一個比較健康的發(fā)展之道。以下為對話文字實錄:王波明:今天咱們在這兒“聊一波”,可能這些話題都是離不開經濟問題、看看明年展望一下甚至更長期,展望這些問題,除了宏觀經濟之外你也是很注重企業(yè)家的問題,聊明年經濟問題,企業(yè)家是不可或缺的一個話題,沒有企業(yè)家經濟恢復都無從談起。張維迎:在我看來,整個人類經濟增長的故事就是企業(yè)家的故事,企業(yè)家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故事。王波明:第一個問題我想問問您,能不能從三駕馬車的角度談一談,你對明年經濟發(fā)展有什么樣的看法?張維迎:我不認為“三駕馬車”是一個好的分析方法。大家知道,這是凱恩斯主義經濟學,這就是人類悲哀的地方。歷史上任何一個國家當他思考問題,思考經濟增長時,是從總需求的角度思考時,基本上都是沒有好日子過的。而經濟真正很好的發(fā)展,在不斷地進步,生活改善的時候,大家思考的都不是這些問題。我為什么不贊成這個觀點?投資和消費,凈出口,是統(tǒng)計上的一個等式,事后統(tǒng)計國民收入、GDP中有多少是用于消費的,多少用于投資的。但倒過來把它們作為推動經濟增長時就完全本末倒置了,這一點我已經重復講了十多年了。比如消費本來是人類生產的目的,現在居然變成生產的手段了,為了保生產才消費,消費本身的意義為了增長,那要消費干嗎?沒有任何意義。再看投資,投資是為了未來經濟的發(fā)展,生活的改善,有投資才有生活的進步,才有技術的提高,但現在不是這樣,我們都是為了保增長來投資,那投什么無所謂了,只要砸錢。比如鋼鐵過剩了,怎么辦?再建一個鋼廠,再建一個鋼廠就創(chuàng)造了當年的需求,經濟增長就有了。再比如貿易,按照三駕馬車,只有出口大于進口,貿易才帶來經濟增長,如果進口大于出口,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是負的。國家統(tǒng)計局統(tǒng)計年鑒里面專門有一個統(tǒng)計,這三大需求對GDP的貢獻分別占多少的百分比,貿易有時候為正,有時候為負?為什么是負的,就是貿易出現逆差了,就是負的。按照這個理論,我們把貿易都取消了,至少貿易不會給我們帶來負增長。貿易真正的好處是什么?它是讓每個國家的相對優(yōu)勢、比較優(yōu)勢得到發(fā)揮,分工更為深化,讓每個人的創(chuàng)造力表現出來。所以,當我聽到大家都用三駕馬車分析中國經濟、分析世界經濟時,我特別不舒服,用數學公式、統(tǒng)計恒等式來倒推刺激多少,很荒唐。消費是什么?消費來自收入,收入從何而來,收入是創(chuàng)造出來的。誰來創(chuàng)造?要有工作,有工作先要有企業(yè)家精神,有人愿意做事,我愿意開餐館、建工廠,創(chuàng)造了大量就業(yè)機會,大家就有了收入。所以,我們成天倒過來在想問題。王波明:我明白你說的,拿三駕馬車框架思考問題,有時候會覺得有點別扭。比如消費怎么產生,背后的動力是企業(yè)家,如果經濟發(fā)展他們可以雇更多的人,人們兜里的錢越來越多,但是看這幾年疫情造成大量的中小企業(yè)破產,那天我看到發(fā)改委有一個數字,每天有4萬家企業(yè),包括餐館餐飲類特別小的企業(yè),在這三年有幾百萬家企業(yè)消失了,就變成沉淀資本了,資本就摧毀了,沒了,這些投資也就煙消云散了。這樣無疑來說,消費怎么去增長?張維迎:首先,多少家企業(yè)倒閉,幾百萬家倒閉,或者人們沒有工作了,這和貨幣政策沒有多大關系。第二,這幾百家倒閉的企業(yè)原來也是不存在的,為什么會存在呢?要思考這個問題。未來同樣的問題是怎樣讓這些人有積極性,愿意辦企業(yè)、做企業(yè)。注意,所有的需求都是供給創(chuàng)造出來的,這是古典經濟學的薩伊定律。企業(yè)家做什么,他要判斷未來,還要創(chuàng)造未來,這是他做的事。我們分析一下這幾年為什么這么多企業(yè)倒閉了?一是疫情,這是特殊的原因。但疫情也不會必然導致這樣,疫情是全球的,并不是每個地方都有大批企業(yè)倒閉,我們應該真正思考這樣一個問題,而不是簡單的說這個問題出來以后,我用另一個辦法,最簡單的就是發(fā)錢、發(fā)錢,解決不了問題的。王波明:那你說有什么辦法能夠讓經濟從這種困境中脫出來呢?張維迎:當然有辦法。第一,不能太著急。就像生病了,剛得完新冠,不可能馬上活蹦亂跳,總有恢復的過程。我們看經濟嚴重受傷,首先要分析為什么受傷,療傷恢復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個過程最重要的是大家要有信心,這一點的大家都說了。但問題是怎樣讓大家有信心,這才是最重要的,光說要有信心這一點容易,但怎樣讓大家有信心就不太容易了。我自己總結,有信心最重要的是企業(yè)家有信心,而企業(yè)家本來就是人類當中最過度自信的一幫人,當一個社會如果企業(yè)家本身沒有信心了,讓其他人去有信心,這會變得更難。因為大部分人都是被動的,人家招工了,我們去找工作,人家創(chuàng)造出來的。企業(yè)家是無中生有,沒有的東西他們創(chuàng)造出來,所以,怎樣讓企業(yè)家有信心。當一個人,包括普通人,如果你覺得自己能夠掌控自己的命運的時候,你就會有信心,當然沒有人百分之百能夠掌控。王波明:所有的未來對你來講是未知的。張維迎:未知不害怕,人類最偉大的精神就是應對未知,但這種未知要在一定的范圍內。簡單說,我做一家企業(yè)可能成功,可能失敗,我可能判斷錯了,也可能遇到像新冠疫情。只要有信心,未知本身不可怕。王波明:你掌握不了自己的未來,也改變不了未來,未知還有一個互動的過程。張維迎:沒錯,你可以不斷地調整。所以,最重要的是讓企業(yè)家有信心,如果我的命運主要由我自己掌握,錯了我都不怪誰,我只怪自己,我就會有信心。回到最初,你能否好的增長,就是大家對未來有沒有預期。這些問題不可怕,可怕的是怎樣預期未來。十多年前我講過一個比喻,兩個人,一個人坐在牢里,他知道有人準備救他,另一個人在牢外邊,是自由的,但他知道很多人在追捕他。您覺得這兩個人哪個人更有信心、哪個人心情更好?我想大家都知道,第一個人心情更好,因為他有希望,即使他眼下處境艱難,不自由,但是他充滿了信心,這就是我們?yōu)槭裁?0年代、90年代經濟能起來的原因。那時候的企業(yè)家知道,1988年前私有企業(yè)是不合法的,我們只有國有企業(yè)、集體企業(yè)和個體戶,沒有私有企業(yè),但為什么很多人仍然做企業(yè)了?因為他們有期盼。王波明:那時候的政策取向,傻子瓜子雇工不允許超過7個人,后來他做得比較大了,超過7個人了,就要把他抓起來。這就是你所謂說的不可控的未知。張維迎:這是很重要的例子,其實就是榜樣的力量。鄧小平做了一件實事,各級政府報上來把年廣久抓起來,鄧小平說“不要動”,一個年廣久改變不了社會主義,所以大家就知道怎么做了。所以,需要實實在在做事。年廣久企業(yè)能夠突破7個人,我為什么不可以呢?這樣,中國人身上的企業(yè)家精神迸發(fā)出來了。不光是農民,年廣久是農民,本來就是沒有正式工作。最重要到南巡講話后,很多官員下海了。為什么?就是他們覺得未來會讓我們的創(chuàng)造力發(fā)揮出來,而且企業(yè)家本身就是一種不安分的人,本身就是一種不愿意循規(guī)蹈矩的人,不愿意在別人手下干活的人,他不是好員工,他只是想領導別人的人。那時候我們就發(fā)現這樣一批企業(yè)家出現了。王波明:OK,80年代、90年代,企業(yè)家雖然困難重重,經濟環(huán)境也不好,比起現在差多了,但是大家還是有一種信心,往前沖,甭管風險有多大,大家也敢冒險。我們再回到主題,三年疫情,今年估計全年的GDP也就是在3%左右了,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來非常低的經濟增長了,怎么能夠在明年、后年甚至長期一點,能夠讓潛在經濟增長率出來,肯定離不開企業(yè)家的努力?,F在回過頭來說,企業(yè)家沒有信心,怎么讓企業(yè)家的信心回來。張維迎:一國的經濟像我們這么大的規(guī)模,增長到3%,甚至2%能夠穩(wěn)定就挺好了。可以想象一下,因為現在我國人口增長成負數了,即使總量經濟不增長,人均收入也可能增長,如果我們的日子像三年前那樣也挺好啊,沒有什么,所以你不要想著非要那個數字上。王波明:也不是數字上,這個數字背后還代表了就業(yè),現在大量的失業(yè)。張維迎:是的,就業(yè)很重要。但是要看到有一點,再怎么努力,中國經濟不可能像過去四十年9%、8%,這本來就要調整。為什么那時候那么高?很簡單,在我看來那時候我們靠得是套利型企業(yè)家,因為人家技術都創(chuàng)造出來了,經驗已經證明市場有需要,中國有這么多人口,拿過來就能賺錢,經濟就增長了,很簡單。現在這些很多東西都沒了,能拿的拿得差不多了,接下來就必須要靠企業(yè)家創(chuàng)新,靠創(chuàng)新就比較難了,沒有一個國家主要靠創(chuàng)新的經濟可以增長8%、9%,甚至3%以上都很難,看看英國的歷史、美國的歷史,一到這個地方就不可能,所以心態(tài)本身要調整下來。所以,我個人認為,中國經濟未來能夠保持3%的增長就挺好了。當然,是真實的3%。王波明:相當悲觀。張維迎:這不是悲觀,恰恰是你們那種成天說要超5、超9才是悲觀的,因為達不到才悲觀,我就是樂觀的,首先要真的調整,實事求是,所有靠轉向創(chuàng)新之后,經濟增長超過3%都很難,日本、韓國都有經濟增長8、9%的二三十年,一下子就掉到3%以下了,所以必須要認識這一點。我們現在很多人認識不到這一點,所以簡單的外推,說過去我們經濟那么好,現在很丟人,經濟掉下來不丟人。王波明:剛才劉主任說的,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發(fā)展經歷高速發(fā)展期之后慢慢往下掉,但真正幾十個國家,走出了所謂中等收入陷阱只有三個國家走出來,如果按照你這么說,如果你未來走不出去,也可能掉下去。張維迎:當然了,3%和5%,那個經濟掉入中等收入陷阱恰恰是因為經濟增長高的才掉進去的,3%和5%不一定掉進去。我們看怎么不掉進去?未來的經濟靠企業(yè)家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對體制要求非常高,套利的要求也有,但相對低一些。我記得我在農村的時候,那時候管得那么嚴,農民都會搞投機倒把。今天晚上偷著買回來,明天偷著賣出去,短平快的錢。創(chuàng)新則是三年、五年、八年、十年、現在你做的事能不能賺錢十年以后才能看得到,所以,大家對未來沒有一個穩(wěn)定預期怎么行?所以回到這一點,磨刀不誤砍柴工。王波明:維迎,咱們時間也差不多了,就為了中國未來,不光看簡單的短期,明年后年更長期能夠健康的發(fā)展,作為你來講,在你腦子里能否說出兩條,你覺得中國政府最應該做的,能夠使經濟重新走上一個比較健康的發(fā)展之道。張維迎:溫故而知新,回想80年代、90年代,我們做了什么?我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使老百姓(603883)覺得有追求,使他覺得命運可以掌控,我想起一句話,1993年有這樣一句話,有些年輕人,廣東人夏天穿個背心,背后印了幾個字“點背不能怪社會”。社會給你創(chuàng)造好了環(huán)境,你沒有做好要怪自己,是這種精神?,F在是一旦自己不愉快都去怪別人,也只能怪別人!為什么變成這樣?我們靠思考。所以,很簡單,每個人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而且這種事要經過市場檢驗,給別人創(chuàng)造價值,傻子年廣久也沒有強迫別人買他的瓜子,之所以賺錢,就是大家都喜歡他的瓜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竅門,你總可以做出別人喜歡的東西來,經濟自然就好了,就上去了。不要想著8%、9%,那不可能,5%也很難,3%我覺得挺好,實實在在的,所有人都會受益。而且我再強調一點,熊彼特有一句話,市場經濟中的富人俱樂部,就像在一個五星級酒店一樣,老是住滿了客人,但名字老在換,沒有一個人長久在。這就是市場經濟的好處,不斷有新人出來,垂直流動比較高,如果垂直流動不夠,比如今天我爸窮,我也容易窮,這就有問題了。我爸很窮,但我可以變成很富,這就是我們過去幾十年曾經看到過的現象。王波明:謝謝維迎給大家分享了他對這件事情的看法,要解放思想,把命運交給大家自己去掌握。主持人褚琳:謝謝兩位親臨現場給我們帶來這么一場生動的對話。疫情當下勇者前行,再次對兩位親臨現場表示衷心的感謝。像剛才對話里說的,未知不可怕,只要我們心懷希望,而希望一直在。關于本篇文章的更多報道,我們已在【和訊財經APP】上刊登,應用商店搜索“和訊財經”,下載并參與猜指數活動贏取京東卡和萬元現金大獎
王波明對話張維迎:未來中國經濟增速將保持在什么水平?
作者:手機和訊網 來源: 頭條號
107912/24


12月19日,由和訊網主辦的2022年財經中國年會暨第20屆財經風云榜《大國韌性 行穩(wěn)致遠》盛大開啟。關于尋找經濟增長的新動能,《財經》雜志總編輯王波明與北京大學國家發(fā)展研究院教授張維迎“聊一波”現場對話。張維迎與王波明在對話中張維迎表示,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合作媒體、機構或其他網站的公開信息,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信息僅供參考,不作為交易和服務的根據。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或其它問題請及時告之,本網將及時修改或刪除。凡以任何方式登錄本網站或直接、間接使用本網站資料者,視為自愿接受本網站聲明的約束。聯系電話 010-57193596,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