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國內半導體行業(yè)進行管控后,盡管在一些高端芯片和材料上,國內廠商的確很難擺脫卡脖子的現(xiàn)實,不過這也讓半導體自主設計生產逐漸成為國內目前的主流。目前國內從海外進口芯片的數(shù)量和金額都在大幅減少,而使用國內自己生產芯片的數(shù)量則不斷增加。至少在非先進工藝的芯片上,我們正在努力做到自給自足。
在第一季度的半導體IC進口數(shù)據(jù)上,進口量下降至1082億片,年減近23%。這一方面的確是美國管控嚴格,使得很多先進的IC芯片及設備無法順利進口到國內,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國內廠商盡量采用國產的IC芯片替代,免得過于依賴海外進口而被導致未來卡脖子的情況。而在過去的三月份,國內IC芯片生產總量達到了294億片,同比增長了3.1%,而前兩個月的IC芯片生產量則是有17%的降幅,由此也可以看出國內半導體的復蘇跡象。對于全球半導體而言,中國IC芯片的產量是衡量半導體產量的粗略指標,隨著芯片成為中美科技戰(zhàn)的關鍵戰(zhàn)場,大家顯然都非常關注中國半導體行業(yè)的變化,而最新的結果讓市場認為中國芯片的產量正在復蘇。當然除了美國管控,中國國內必須要自給自足之外,這也和疫情之后國內生產恢復正常有關,從一些數(shù)據(jù)來看,在疫情之后國內41個主要產業(yè)有26個年增率保持增長。
目前國內的確將半導體作為一個突破口,特別是在被西方國家管控的當下,國內無論從上到下,都加大了對半導體的投入。有消息表示國內正在制定超過1兆人民幣的半導體產業(yè)補助計劃,時間為五年,主要通過補貼和稅收抵免支持中國半導體生產和研究。同時地方基金也在啟動,據(jù)悉廣東省計劃推出第二期規(guī)模達到300億人民幣的半導體基金,期限為17年,主要投資汽車芯片和半導體材料設備。另外針對工藝制程的限制,國內企業(yè)也在想辦法開發(fā)芯片設計工具。華為今年初表示和其他公司共同開發(fā)14nm以上半導體的芯片設計EDA工具,可在今年通過驗證開始使用。不過開發(fā)設計工具和生產14nm芯片并不能劃上等號,同時14nm對華為以及其他廠商而言顯然不夠先進。而受美國制裁影響,華為去年凈利潤年減69%,創(chuàng)歷史最大跌幅。
過去很多年來,國內涌現(xiàn)了大量半導體公司,但是在先進工藝上和海外的差距還是很大。目前國內最先進的創(chuàng)刻蝕和熱工藝設備技術相其實比較成熟,但是也只適合生產28nm以上的芯片。而在光刻機部分,我國還是嚴重依賴進口,哪怕是在成熟工藝方面也會使用海外的光刻機,因為這才能獲得更好的良率和產能,至于國產光刻機目前說法很多,但真正能實現(xiàn)量產的也只有可生產90nm工藝芯片的光刻機,而且良率和產能都成問題!所以在先進制程的芯片上,我們依然只能進口而無法自己生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