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微網消息,2022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yè)鏈繼續(xù)延續(xù)近年快速增長勢頭,終端方面,根據中汽協數據,年度實現產銷量分別為705.8萬輛和688.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96.9%和93.4%,再創(chuàng)歷史新高。那么2023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yè)又將有怎樣的表現?產業(yè)鏈又將出現哪些新業(yè)態(tài)?今天我們試做一番盤點及預測。
中國市場:年度力爭銷售1000萬輛新能源汽車隨著我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提前3年達到并超過20%的目標,市場開始從政策引導進入到市場自由發(fā)展新階段,市場普遍認為2023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速呈放緩趨勢,同時不同機構的預判也有所不同。其中,乘聯會認為,2023年新能源乘用車的銷量目標預計為850萬輛,滲透率可達36%。而廣大證券則認為2023年零售+出口的乘用車銷量將達到900萬輛。中汽協也預測2023年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900萬輛,不過為乘用車、商用車的銷售總量。相比這幾家機構,天風證券對2023年新能源汽車的銷量較為樂觀,預計全年銷量達到952萬輛,其中乘用車917萬輛,商用車35萬輛。身在前沿陣地的部分主機廠也給出了自己的預測意見,其中,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認為,2023年新能源汽車銷量預計為900萬輛至1000萬輛。
交付目標:造車新勢力普遍翻番2022年,國內達成銷量目標的新能源汽車品牌僅有比亞迪、埃安、哪吒、極氪4家企業(yè),另有理想、蔚來、零跑等造車新勢力接近于達成目標。面向2023年,新能源汽車品牌紛紛提出了各自的“小目標”。其中,勇奪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車產銷冠軍的比亞迪,年前就將2023年銷量目標定為400萬輛,面對新形勢及特斯拉掀起的降價潮,目前比亞迪對自己的2023年銷量目標“不好判斷”。而特斯拉“鯰魚效應”席卷全球,以價換量下,其2023年的目標預計為250萬輛,不過多個分析機構認為其今年銷量預計為200萬輛。造車新勢力中,廣汽埃安要在2022年27.1萬輛銷量基礎上實現翻倍,其目標銷量預計為60萬輛;理想則沖擊30萬輛,并沖擊月交付量4萬輛目標;哪吒繼續(xù)維持較高的銷量目標,2023年沖擊25萬輛;零跑目前雖未披露數據,不過有市場預測為24萬輛;蔚來則把超越雷克薩斯在華銷量作為其2023年目標,而后者2022年銷量為18.39萬輛,據此推測蔚來2023年的目標為20萬輛;另外,極氪、阿維塔也分別提出了14萬輛、10萬輛的年度銷量目標。與2022年銷量相比,造車新勢力2023年交付目標普遍同比翻倍。此外,部分傳統(tǒng)主機廠也提出了各自的銷量目標,一汽集團為400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38.4萬輛),吉利為165萬輛,東風集團為350萬輛,長城汽車為160萬輛,廣汽集團為增長10%至267萬輛,長安汽車挑戰(zhàn)280萬輛。
價格戰(zhàn):特斯拉“降維打擊”年前,特斯拉中國已經連續(xù)兩次降價促銷,剛進入2023年,特斯拉中國再次大幅降價,引發(fā)國內造車新勢力進退兩難。隨后,特斯拉又將降價推向全球,拉響了全球新能源汽車價格戰(zhàn)序幕。按特斯拉的回應,降價源自生產成本降低。不過市場分析認為,產能提升而訂單快速消耗,為保證工廠滿產運轉,以價換量才是特斯拉降價的真實目的。中國市場,特斯拉第三次降價后,訂單拉漲明顯,部分車型交期已有所延長。不過,國補退出疊加價格戰(zhàn),一眾造車新勢力2023年將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zhàn),“保大(銷量)還是保?。ɡ麧櫍币殉蔀楸娷嚻蟮钠D難抉擇,特斯拉仍有利潤空間,具備繼續(xù)降價實力,而其他造車新勢力則未盈利,仍處于市場拓展期,跟進價格戰(zhàn),只會擴大虧損;若按原計劃漲價,則可能把市場拱手給特斯拉。截至目前,已有問界、小鵬宣布跟進降價。更受市場關注的是,這一次價格戰(zhàn)將維系多久?有分析認為,未來特斯拉仍會繼續(xù)降價沖量;不過也有分析認為,如果訂單增長符合預期,特斯拉有調漲價格的可能。
競爭新趨勢:部分車企或加速邊緣化此前行業(yè)多有論調,未來新能源汽車企業(yè)不會很多,可能只有5家,而蔚來、問界、小米等均要問鼎5強,這意味著會有很多新能源汽車企業(yè)會被市場淘汰。在補貼退出后,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已進入市場化競爭新階段;而鋰電價格仍持續(xù)高企,自動駕駛又需要大量的研發(fā)投入,導致新能源汽車品牌持續(xù)面臨盈利壓力。值此之際,特斯拉的降價潮,加劇了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激烈競爭程度,部分實力偏弱的品牌,將在2023年加速邊緣化,甚至破產倒閉。繼牛創(chuàng)新能源之后,國內已有一批企業(yè)面臨資金斷裂風險,部分企業(yè)甚至從2021年至今就在苦苦支撐,這批企業(yè)如果無法在技術上取得突破,并重獲資本支持,被淘汰只是時間問題。
鋰材價格周期:產能過剩引發(fā)回落2022年初,鋰材價格一天一個價,其中電池級碳酸鋰在元旦前后價格即飆升至30萬元/噸,此后又迅速拉升至50萬元/噸以上。即便在疫情影響下,該鋰材價格始終維持在48萬元/噸的高位,下半年更是沖上60萬元/噸的高位,很好詮釋了什么叫有“鋰”走遍天下。不過進入2023年,鋰材價格出現迅速回落的情況。中信證券分析認為,過去在高價刺激下,大量資本涌入鋰材產業(yè)鏈,并于近期加快放量,根據其供需模型推演,預計2023年鋰材出現6%的供應過剩,將帶動鋰價快速回落,不過受下游新能源汽車的繼續(xù)快速發(fā)展,2023年鋰價或將繼續(xù)維持在30萬元/噸的高位。隨著此前投資的鋰材產能持續(xù)釋放,中信證券認為2024年-2025年的鋰供應過剩將會更為凸顯,預計分別占總需求量的23%、30%,將帶動鋰價進一步向15萬元/噸的價位回落。
電池新形態(tài):半固態(tài)電池、鈉離子電池量產裝車雖然磷酸鐵鋰電池、三元鋰電池仍是目前的主流動力電池類型,不過受益于更高續(xù)航、更低成本的市場需求驅動,半固態(tài)電池、鈉離子電池將分別承接這兩項需求。其中,半固態(tài)電池方面,贛鋒鋰業(yè)、孚能科技、衛(wèi)藍新能源、國軒高科、寧德時代、清陶能源將于2023年實現產品量產上車,東風汽車、東風嵐圖、蔚來汽車、賽力斯、哪吒汽車、上汽集團相關高端車型最快一季度開始交付。鈉電池方面,雖然能量密度低,但成本也低,有望在A00/A0乘用車等低端車型中獲得搭載上車。2022年,中科海納鈉電池產線投運,拉開了鈉電池量產序幕,同時,寧德時代、傳藝科技、維科技術、蔚藍鋰芯、多氟多、Natron Energy、Altris等也明確于2023年量產鈉電池。據公開信息,多氟多的鈉電池已實現在某知名車企成功裝車;鵬輝能源的產品也已在上汽通用五菱相關車型中驗證。隨著鈉電池加快量產進程,相關配套車型將會逐漸增多。
電池裝車量:全球有望突破700GWhSNE Research數據顯示,2022年前11個月全球動力電池裝車量已達446GWh,其中寧德時代市場份額達37.1%,比亞迪反超LG新能源躍居第二,市場份額達13.6%,兩家企業(yè)占據全球一半以上市場份額。預計2022年全年動力電池裝車量首度達到500GWh。受益新能源汽車市場持續(xù)快速增長,中國企業(yè)的裝車量將繼續(xù)提升,2023年,寧德時代的龍頭地位仍難撼動;而比亞迪背靠自身的汽車銷量節(jié)節(jié)增長,將帶動旗下動力電池裝車量繼續(xù)穩(wěn)進世界前二,而韓系、日系企業(yè)的市場份額或將持續(xù)下降。從年度看,2023年全球動力電池裝車量或將首度超過700GWh,其中,國內市場裝車量將超過400GWh,同時,中創(chuàng)新航、國軒高科、欣旺達、億緯鋰能等本土企業(yè)也將縮小與三星SDI、SK ON、LG新能源、松下等企業(yè)的差距。
激光雷達:幾家歡喜幾家愁除了特斯拉等極少數車企外,大部分車企都將激光雷達當做實現高階自動駕駛的核心器件之一,而2022年也是車規(guī)級激光雷達批量上車之年,不過值此關鍵期,很多激光雷達企業(yè)并不好過,繼IBEO破產重組后,Ouster和Velodyne也宣布合并重組,Quanergy Systems上市不足一年則申請破產,此外Velodyne、Innoviz Technologies、Aeva、Cepton、Luminar五家激光雷達公司股價也出現大跌情況。相比國外同行相繼陷入發(fā)展困境,整體看,國內企業(yè)則進入新發(fā)展周期。其中,禾賽科技2022年累計交付超10萬臺激光雷達,預計2025年交付量將突破100萬臺,并于近日啟動赴美IPO,加快資本化進程。速騰聚創(chuàng)也加速收割成果,目前已獲比亞迪、廣汽埃安、一汽紅旗、奇瑞汽車、長城汽車、小鵬汽車、極氪智能科技、威馬汽車、路特斯等主機廠項目定點,預計訂單量超1000萬臺。此外,圖達通、華為等企業(yè)也伴隨下游主機廠激光雷達車型量產而放量。展望2023年,國際車規(guī)級激光雷達企業(yè)或將繼續(xù)面臨生存考驗,而國內企業(yè)借助本土化優(yōu)勢,以及量產優(yōu)勢,迅速搶占市場先機,未來車規(guī)級激光雷達產業(yè)的競爭格局初露端倪。
車芯供應:短缺仍將持續(xù)目前,去庫存仍是消費電子行業(yè)的主旋律,但在汽車領域,受益新能源汽車的快速增長,對車規(guī)級芯片的需求繼續(xù)增長,而短期內國產替代有限,國際企業(yè)產能又難以跟上,將導致2023年車規(guī)級芯片繼續(xù)供應緊張。其中,MCU領域,伴隨兆易創(chuàng)新、國芯科技、比亞迪半導、杰發(fā)科技、芯??萍肌⒅蟹f電子、紫光國微、復旦微電等企業(yè)的入局,以及相關產品陸續(xù)量產上市,國產替代有望提升,應用領域也從輔助領域進入到發(fā)動機等核心應用。值得注意的是,僅2022年,有超過17家本土企業(yè)推出了車規(guī)級MCU,進一步提升了車規(guī)級MCU的自主可控能力,有望緩解車規(guī)級MCU的供應緊張局面。而在功率器件方面,華虹半導體、中芯紹興、士蘭微、華潤微、時代電氣、比亞迪半導體等本土晶圓廠產能有限,仍需依賴英飛凌、安森美等國際大廠支持。而隨著北美、歐洲等汽車市場加大汽車電動化轉型,中國市場可獲得的功率器件仍有限,預期2023年功率器件較長的交期仍將持續(xù)。
SiC上車:加大對IGBT替代SiC具有IGBT所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對提升汽車續(xù)航能力、輕量化、駕駛體驗等有著天然優(yōu)勢,在IGBT供應緊張背景下,SiC獲得了加速上車的機會。自2021年9月特斯拉官宣在旗下車型Model 3導入SiC功率器件后,SiC越來越多地在新能源汽車中得到應用。據了解,小鵬G9、長城機甲龍、蔚來ET5/ET7/ES7、吉利Smart精靈#1、北汽極狐阿爾法S全新HI版、吉利路特斯Eletre、東風嵐圖、廣汽埃安Plus 6C等車型均有搭載SiC,另外,理想、一汽、大運、零跑等主機廠也均規(guī)劃有相關SiC車型。其中,特斯拉和比亞迪已成為SiC上車的兩大驅動引擎,其中比亞迪2023年SiC車型銷量或將提升至40萬輛,同時有望從單價20萬以上的車型配套下沉到價格更親民的車型。受益于此,中電科13所(國聯萬眾)、中電科15所、三安集成、瀚薪科技、愛仕特、斯達半導、芯聚能、士蘭微、泰科天潤、華潤微、山東天岳、天科合達、同光晶體、中科鋼研等國內SiC產業(yè)鏈企業(yè)或機構都將受益快速發(fā)展。
小結:更多創(chuàng)新迭代頻出汽車電動化、智能化仍處于快速推進狀態(tài),中國作為走在世界前列的市場之一,除了在汽車產銷量上領先外,在技術創(chuàng)新上也是層出不窮。2023年,除了如上10大趨勢預測外,在自動駕駛、固態(tài)激光雷達/4D毫米波雷達、電子后視鏡、輪邊電機、高壓快充電池、一體化壓鑄技術、4680電池等技術與應用也備受市場關注,特別是高壓快充方面,因適配補能需求,有望得到快速發(fā)展,市場預測高壓快充車型滲透率預計將從2022年0.4%提升至2023年達到3.5%。同時,汽車產業(yè)新業(yè)態(tài),也帶動中國本土供應鏈的快速發(fā)展,實現上、中、下游企業(yè)的協同與合作,降低對海外供應鏈的依賴程度,其中,在結構件、動力電池產業(yè)鏈等領域,已實現了較為完整的配套;在芯片等核心領域,也在快速跟進補齊;同時,面向未來的汽車智能化,地平線、黑芝麻等中國相關產業(yè)鏈公司也是走在世界前列。可以預見,借助汽車電動化、智能化新機遇,中國已形成了自己的產業(yè)鏈優(yōu)勢,為未來我國汽車產業(yè)的發(fā)展壯大持續(xù)奠定堅實基礎。(校對/孫俐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