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徹底取代燃油車。到底還需要多久?雖然我們現(xiàn)在把電車叫做新能源,但其實它比燃油車問世還早了4年。不過那個時候的初代電車用的都是一次性干電池,不能重復使用,滿格也就續(xù)航16公里,用完了還得繼續(xù)買。成本不是一般的高,和環(huán)保更是半毛錢的關系都沒有。相比之下,當時的油車動力足跑得快,而且正好碰上了石油大爆發(fā)。用油成本還低,那誰還會去買高成本的電車呢?但100年后的今天情況又不一樣了。石油越來越稀缺,油價越來越高。而電動車隨著各種新能源技術的發(fā)展,不僅能把用電成本壓縮到燃油車油耗的1/10加速、蓄能這些問題,也都在不斷的改進,駕駛體驗更是沒的說。
不過目前新能源還只是贏在未來。雖然電動化已是大勢所趨,但油車仍暫時占據市場的主流,要想徹底打贏這場翻身仗,還有很多根本的問題。比如充電速度慢,即使是超充充,一次電要三四十分鐘,還充不滿。而且超充設施還沒有完全普及。
根據中國充電聯(lián)盟發(fā)表的數(shù)據來看,目前全國共有基礎充電設施521萬臺,而且分布不均勻,供給不足。甚至一些小的城市還會出現(xiàn)充電樁網絡維護,設備損壞等問題。充個電要排隊一兩個小時,電量焦慮直接拉滿。所以高質量補能還得看新能源廠家怎么做。最近幾年,各大品牌也都在卷自建的充電設備,比如特斯拉的超級充電站。去年11月奧迪的自建充電站,也在廣州投入運營。保時捷在聯(lián)合運營商接入第三方的設備補能,未來選擇了充電站、換電站雙管齊下,既能滿足三五分鐘快速充電,也有質量可靠的充電樁、木充樁。但說到底卷自建補能設備就是在卷服務,誰能把它帶到一個新的高度才能在這一場電動化大潮里站穩(wěn)腳跟?
我們可以回顧一下歷史上的幾次重大的技術變革。從蠟燭到電燈,從馬車到汽車,背后一定是用電網絡的全面普及和加油站的高密度布局。所以只有突破了一個量的臨界值,才能帶來質的變化。
對于不同時代的汽車廠家而言,賣車是完全不同的兩種邏輯:油車時代賣車交易完成基本就是服務的結束。中石油、中石化會解決加油的問題。對于新能源尤其是高端純電品牌交易的結束,恰恰是服務的開始。自建充電站設施進行全國大密度的普通網絡布局。但對于新能源車企而言,是一件難而正確的事,也是一件能夠推動行業(yè)發(fā)展,造福全行業(yè)用戶必須去做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