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上半年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卷出了新高度。一方面,由特斯拉降價掀起的價格戰(zhàn),將一眾新能源車企打得倉皇失措,使得它們不得不以各種各樣的方式來積極應對。另一方面,在電動化、智能化等技術趨勢成為市場驅動要素的背景下,新能源車企們又在高速/城市 NOA 和 800V 等技術的落地上你追我趕,讓人應接不暇。這樣的內卷程度,堪稱是世界級的。不過,在史無前例的內卷之中,中國新能源車市在整體上依舊保持了向上的態(tài)勢,而在這向上的態(tài)勢之下,一些新的發(fā)展趨勢已經愈發(fā)明朗。上半年中國新能源車市一覽上半年,新能源汽車銷量繼續(xù)增長,但增速已經放緩。來自中汽協的數據顯示,新能源汽車上半年總體銷量為 374.7 萬輛,同比增長 44.1%。相比 2022 年上半年 120% 的同比增長幅度,今年上半年的增長露出了疲態(tài)。類似的情況也發(fā)生在了滲透率上。上半年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為 28.3%,比 2022 年底的 25.6% 僅增長 2.7%。相比在過去兩年內,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平均每半年增長大約 5.1% 的增長速度,今年上半年滲透率的增長也放慢了腳步。很明顯,中國新能源車市固然從整體上看依舊在保持增長,可增長能力開始變得有些后勁不足。看完了整體,我們再看一下車企的具體表現。來自乘聯會的數據顯示,比亞迪上半年銷量達到 115.4 萬輛,同比增長 82.2%,高居中國新能源車市銷量第一名,市場份額超過三分之一。第二名是特斯拉中國,銷量 29.4 萬輛,同比增長 48.9%。
第三名埃安實現了 20.9 萬輛的銷量,103.5% 的同比增長,可謂是后來居上,果然沒有辜負去年 4 月份廣汽集團總經理馮興亞喊出把「蔚小理」換成「埃小蔚」口號時的雄心。但不管「蔚小理」是否會變成「埃小蔚」,就上半年的銷量數據來看,「蔚小理」自身的格局確實又發(fā)生變化了。在「蔚小理」中,理想汽車無疑是最大的贏家。上半年,理想汽車實現了 13.9 萬輛的銷量,130.3% 的同比增長,再加上超過 30 萬的平均產品售價,簡直把日子過得風風火火。
蔚來上半年銷量 5.5 萬輛,同比增長 7.4%,雖然成績不算可觀,但無論大小,還是保持住了增長;可小鵬同比直跌 39.9%,銷量為 4.1 萬輛。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各家車企上半年銷量各有高低,但有一個特點卻是共同的——多數車企都離全年銷量目標的 50% 還有一定的距離。這意味著,上半年車企在價格戰(zhàn)中拼殺的日子難過,下半年頂著沖刺銷量的壓力,日子同樣也不會容易。值得一提的是,上半年新能源汽車整體銷量增長減緩,但插混(含增程)這個細分品類的增長卻在突飛猛進。中汽協數據顯示,上半年,插混車型銷量達到 102.5 萬輛,同比增長 91.1%,雖然銷量遠小于純電車型的 271.9 萬輛,但增幅卻遠超純電車型的 31.9%。插混車型銷量之所以有這樣的增長,與上半年陸陸續(xù)續(xù)有新的插混車型推出以及其價格的下探有很大的關系。上半年新推出的插混車型包括吉利銀河 L7、哈弗梟龍、魏牌藍山、秦 PLUS DM-i 2023 冠軍版等,不勝枚舉。其中,秦 PLUS DM-i 2023 冠軍版更是已經將插混車型起售價下探到了 10 萬以內,吉利銀河 L7 官方指導價也就 13.87 萬起步。價格的下探使得插混車型正在變得尤其具備增長潛力。在中國汽車市場已經進入存量的時代背景下,任何一種異軍突起的汽車品類都是對既往品類的擠壓——面對越來越多插混車型入局的情況,在本就充滿不確定性的新能源車市中,純電車型勢必將遭逢更大的競爭壓力,這使得市場的不確定性又加劇了。一場價格戰(zhàn)引發(fā)的明爭暗斗上半年新能源車市有以上銷量結果,價格戰(zhàn)是重要原因之一。1 月 6 日,特斯拉官宣 Model 3 起售價下調至 22.99 萬元,Model Y 則下調至 25.99 萬元。雖然馬斯克多次表示特斯拉降價并不是針對競爭對手,但特斯拉降價,競爭對手們怎么可能無動于衷。因此,特斯拉一開降價的頭,多米諾骨牌效應立刻產生。首先由問界搶先跟進,全系車型起售價降低 3 萬左右。接著在 3 天之后,小鵬官宣降價,最高達 3.6 萬元,隨后零跑、比亞迪等也加入混戰(zhàn)。
不過這還只是新能源車市的「局部熱戰(zhàn)」,真正把價格戰(zhàn)推向「全面爆發(fā)」的當是 3 月份東風雪鐵龍最高補貼 9 萬,開啟「掀桌式」降價一事。在已經進入存量時代的中國汽車市場中,蛋糕只有那么大,有人多吃就意味著有人少吃。「20 萬的雪鐵龍 C6 老氣橫秋,12 萬的 C6 大氣沉穩(wěn)」,某些本來不入眼的燃油車因驚人的降價幅度霎時成了香餑餑,那么也就意味著某些新能源汽車要坐冷板凳了。于是,在東風雪鐵龍的推波助瀾之下,整個汽車市場的價格戰(zhàn)就此全面爆發(fā),而新能源汽車市場再次受到擠壓。有意思的是,在這場價格戰(zhàn)中,不只是有赤裸裸降價的「明爭」,還有曲線降價的「暗斗」。2 月 8 日,理想 L8 Air 上市,理想通過推出車型低價新版本的方式降低了產品售價。不過把這一方法發(fā)揮的淋漓盡致的是比亞迪。2 月 10 日,起售價僅 9.98 萬元的秦 Plus DM-i 冠軍版上市,隨后比亞迪漢 EV 冠軍版、唐 DM-i 冠軍版等覆蓋海洋網、王朝網多達 8 種車型的冠軍版接連推出。繼理想、比亞迪之后,類似的「冠軍版」車型越來越多,如埃安的 AION Y Younger、阿維塔 11 單電機版、智己LS7 Urban Fit 版等。在推出「冠軍版」車型以外,蔚來和極氪在「暗斗」上則有自成一派的獨門秘籍。6 月 12 日,蔚來官宣全系降價 3 萬元,真刀真槍地沖上了價格戰(zhàn)場。與此同時,蔚來并沒有貿然前進,而是留了后招。蔚來規(guī)定,降價后購買的用戶不再享用每月 4 次的終身免費換電等權益,如果有需要,用戶可以在 7 月 31 日之前花 3 萬把相關權益再購買回來。極氪則絕口不提價格戰(zhàn),而只說「價值戰(zhàn)」,其核心就是不給產品降價,但是同樣的錢可以給更多的價值。因此,極氪推出了產品力限時免費升級包,規(guī)定只要用戶下定,就能最高享 8 萬元的包括極境藍外飾、空氣懸架、20 萬 3 年 0 息等權益服務在內的限時免費升級。即使上半年各家車企在價格戰(zhàn)中明爭暗斗,絞盡腦汁把車賣出去,甚至被理想帶著開始以周為單位的卷銷量,但正如上半年整體數據所顯現的那樣,銷量和滲透率的增長速度降低,現實的回報和各家車企的付出并不相稱。
去年 12 月份,由于政策即將退坡、節(jié)假日等多方面原因,新能源汽車消費需求被提前透支,導致今年 1 月份開局不利,銷量環(huán)比下降 48.3%,同比下降 6.3%。盡管 1 月份之后,新能源汽車銷量基本在逐月增加,但同比增長幅度卻除了因 1 月份和 3 月份價格戰(zhàn)兩次集中爆發(fā)的刺激而有增長以外,之后便后勁不足,開始逐月下降了。到了上半年末尾,價格戰(zhàn)雖然仍持續(xù),但已經開始緩和。不過以小鵬 G6 的上市為轉折點,價格戰(zhàn)又發(fā)生了新的變化,增長也許將會有新的后勁產生。6 月 29 日,小鵬 G6 正式上市,售價 20.99 萬起步,800V、XNGP,能標配的小鵬 G6 絕不選裝,定價風格主打一個「炸裂」。從后來的情況來看,小鵬 G6 交付首月銷量便超過 3900 臺 ,良好的市場反饋讓小鵬一掃過去一年所累積的陰云。不過,這卻為友商又添了一層陰云。畢竟,一款 20 萬級的產品就已經搭載了目前最前沿的補能方式(800V)和智能輔助駕駛(XNGP)。如此一來,友商究竟該如何為其產品定價?想必大概率會受小鵬 G6 的影響,讓價格有吸引力,給價值以競爭力。在價格與價值的共同驅動下,新能源車市的增長也許會有新的后勁產生,但對于車企來說,這樣會是一次殘酷的真正拼綜合技術、產銷、供應鏈等方面的體系化競爭力的赤身肉搏。「卷」出來的一些確定性趨勢盡管在堪稱慘烈的價格戰(zhàn)中,新能源車市上半年的增速依然有所放緩,但是整個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長遠發(fā)展來看,一些確定性的發(fā)展趨勢已經非常清晰了。城市 NOA 落地,比亞迪入局,智能化迎來拐點3 月 31 日,小鵬率先宣布「基于中國首個且唯一量產的 BEV 感知:XNet 深度視覺感知神經網絡」的 XNGP 已經擺脫了對高精地圖的依賴,并開放廣州、深圳、上海地區(qū)的用戶 XNGP 第一階段能力。
緊接著在一個月以內,長城毫末智行、智己、阿維塔以及理想等均宣布了自家的城市 NOA 落地計劃。具體來看:長城毫末智行宣布將于今年三季度實現城市 NOH 功能,并于 2024 年開通 100 個城市;智己發(fā)布其城市 NOA,預計在今年年底正式開啟公測;阿維塔表示其 NCA 今年年內將實現 45 個無圖城市的落地;理想城市 NOA 到今年年底將推送 100 座國內城市。與此同時,特斯拉 FSD 也來到了一個新的階段。截止到 Q2 ,特斯拉 FSD 測試里程已經超過了 3 億英里,且測試里程正在以指數級的速度向上增長。此外在 7 月份,Dojo 超算開始量產。萬事俱備,特斯拉所追求的完全自動駕駛正在一步步向前推進。在各路玩家的爭先恐后之下,智能輔助駕駛開始「進城」過招的局面已經打開,這將大大推進新能源汽車智能化浪潮繼續(xù)保持充沛的力量滾滾向前。第一,在技術意義上,基于 BEV + Transformer 技術方案,智能輔助駕駛不再局限于自動泊車、高速領航等較單一的用車場景,而是逐漸足以應對更為復雜、更為瞬息萬變的城市道路駕駛場景,用技術進一步刺激需求。第二,在商業(yè)意義上,以智駕促規(guī)模,以規(guī)模攢數據,以數據迭代智駕,最終再利用智駕吸引用戶付費的商業(yè)模式朝著盈利又邁進了一大步。與此同時,這也意味著,車企剛剛才走過卷硬件的階段,又要馬不停蹄地投入卷軟件的階段了。城市 NOA 的「進城」推進了智能化的浪潮滾滾向前,不過還有一股力量正在將這股浪潮推到一個新的高度,那就是比亞迪。7 月 3 日,比亞迪發(fā)布了自研的高階智能駕駛輔助系統——天神之眼,揭開了比亞迪智能化下半場的序幕。這意味著,比亞迪對趨勢的認同,還是戰(zhàn)勝了王傳?!笩o人駕駛那都是扯淡」的看法。比亞迪的正式入局,無疑將帶動更多的傳統車企認同并發(fā)力智能化,智能化以往幾乎只被特斯拉、新勢力等企業(yè)拉動的局面發(fā)生轉變,開始朝著全行業(yè)共同推進的方向前進。一旦凝聚了全行業(yè)的力量,智能化的發(fā)展也將迎來向上的拐點。值得一提的是,在越來越激烈的行業(yè)競爭中,車企在智能駕駛領域的發(fā)展也在面臨一些技術和商業(yè)維度之外的新變量。一個最近發(fā)生的典型案例是:據我們確認,小鵬汽車智能駕駛的負責人吳新宙將離職——很明顯,這一人事變動,將會給整個智能駕駛領域帶來新的沖擊。但可以確認的是,車企對智能化的擁抱已經成為無可逆轉的大趨勢。800V 不再「高貴」盡管汽車電動化是大勢所趨,但純電汽車的補能問題卻是阻撓電動化征程的一大障礙。為此,早在 2019 年的時候,保時捷 Taycan 就已經領跑全行業(yè),首次搭載了 800V,能夠支持最高 350 kW 的充電功率,理想條件下可在 30 分鐘內將電量從 5% 充到 80%。不過保時捷 Taycan 高達 89.8 萬起的售價,讓 800V 只能是少數人的專享。在接下來的時間里,蔚來、阿維塔、比亞迪、小鵬等車企開始陸陸續(xù)續(xù)發(fā)布旗下的 800V 技術,并且有的已經推出了量產車型,但總體來看,普通用戶體驗到 800V 的價格門檻依舊很高。因此,800V 的市場表現依舊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進階。
要知道,800V 僅僅只是部分產品競爭力的體現,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市場表現進階,還需要一款極具綜合競爭力的產品去拉動,而這款產品恰恰就是上半年的小鵬 G6。小鵬 G6 其他方面的綜合競爭力在此就不再贅述,大家可以去看下車庫之前的「20.99 萬,是小鵬 G6 的背水一戰(zhàn)和致命一擊」。就 800V 而言,得益于 800V 高壓 SiC 碳化硅平臺與全系標配的 3C 電芯,小鵬 G6 在 S3 / S4 的超充樁上可實現充電 10 分鐘,續(xù)航增加 300 km 的補能效率,并且相比于 400V 車型,就算是在國家標準快充樁上,充電速度也能夠快 1 倍以上。同時,小鵬 G6 還采用了 800V XPower 三合一電驅動系統,通過提升電驅效率,令小鵬 G6 的加速、剎車性能也表現優(yōu)秀。更具爆炸性的是,小鵬 G6 售價僅 20.99 萬起——也就是說,在今年上半年,800V 的價格門檻被小鵬 G6 進一步拉低,為 20.99 萬元。而對于整個市場來說,800V 也由此不再是高不可及的產品項。值得關注的是,除了小鵬 G6 等上半年已經推出的 800V 車型,理想、奇瑞、上汽、蔚來、零跑等車企也都將在未來推出 800V 車型。盡管就當前而言,配備 800V 的大部分產品仍舊集中在中高端市場,但隨著技術的不斷迭代與成熟以及制造成本的降低,配備 800V 產品的價格勢必會對高中低端市場進行全面覆蓋,讓純電汽車的整體補能速率有一個質的提升。當然,高效率補能的終極解決方案肯定不會是 800V, 但從保時捷到小鵬,背后所折射的其實是行業(yè)對純電汽車補能方式不停地思考與探索。這種思考與探索也不僅僅只局限在 800V 以內。例如在 800V 以外,比亞迪的雙槍快充同樣在為純電汽車補能提供新的思路;而曾經飽受質疑的換電模式,也越來越成為政策層面鼓勵前行的方向。在未來,會有更多的補能技術出現,它們的普及之路也許會一遍遍地重復類似于從保時捷到小鵬的路,但無論如何,汽車的電動化都會因此而越發(fā)「不可收拾」。插混和純電,全方位角逐新能源以往在特斯拉等熱門純電車企的帶動下,車企們一股腦地涌進純電賽道。不過事實證明,并不是所有的車企目前都能夠依靠純電汽車賺取可觀的利潤。貿然進入純電賽道,一方面易于陷入同質化競爭;另一方面對于以制造燃油車見長的傳統品牌來說,短時間向純電轉型所耗費的成本太大。而插混車型雖然一直被稱作是「過渡產品」,但相對純電車型來說,的確在實用性很強的同時經濟性仍舊可以滿足用戶需求。
不管是「過渡產品」還是「終極產品」,符合用戶需求的就是好產品。在這一方面,比亞迪和理想已經嘗到了很多甜頭。所以可以看到,哪吒、零跑等新勢力后浪以及吉利、長城等傳統品牌都在推出自己的插混車型。正如上文所言,插混車型越來越多的同時價格也在持續(xù)下探,吉利銀河 L7、哈弗梟龍等很多極具競爭力的插混車型正在中端市場扎堆出現。中端市場是最具消費需求潛力的市場區(qū)間,中端市場用戶是汽車市場最主流的用戶。新能源車市只有完全覆蓋到這部分市場和用戶,才能夠足夠壯大,市場結構力才能增強,進化成一個更成熟、更穩(wěn)定的市場。插混固然在增長,但電動化才是大趨勢。因此我們在微博上做了一個關于「同價位的插混和純電,你會怎么選」的調查,最終選擇插混的占了 56%,選擇純電的占了 44%。
雖然選擇插混的人數更多,但并沒有和選擇純電的拉開過多差距,二者幾乎可以說是勢均力敵。這也意味著盡管在續(xù)航、補能等方面不及插混,可純電車型仍舊具備相當的競爭力,而且這種競爭力還在持續(xù)提升。相對插混車型來說,純電車型已經搶先布局了中端市場。隨著更多的插混車型與純電車型對中端市場的大面積覆蓋,一場要甚于過去集中在微型車以及 20 萬元以上的中高端市場的內卷勢必要爆發(fā),這也將直接導致新能源車市各個價位區(qū)間全面內卷的爆發(fā)。在這樣的一種境況下,無論是新勢力所心心念念的規(guī)模,還是傳統車企所切切于心的新能源轉型,都開始且必須要按下加速鍵了。寫在最后價格戰(zhàn)也好,內卷也好,都是新能源車市去蕪存菁的必然手段,也是新能源車市通往成熟與穩(wěn)定的必經之路。目前,路上的玩家太多,競爭太烈,可市場空間只有那么大,此消彼長,各家車企彼此的生存空間都在相互擠壓。雪上加霜的是,在新能源車市已經增長放緩的當下,電動化已經走過了最初攻城略地快速增長的階段,開始了一場更為艱苦、更為緩慢的攻堅戰(zhàn)。而智能化的大幕也已經全面拉開,不甘落后的車企,紛紛開始以高速 NOA 和城市 NOA 的量產落地為目標,在技術、產品、成本、體驗等多個維度上開啟一場全面戰(zhàn)爭。在這樣的情況下,車企們的生存空間只會更加捉襟見肘,一些車企已經在面臨生存壓力。于是,基于生存壓力,車企們都在積極求變,尋找新的生存方式。吉利、長城等傳統車企選擇成立新的品牌或系列,如銀河、梟龍等,重新找到一個出發(fā)點;大眾與小鵬合作,拋下了所謂巨頭的面子,做出了更為務實的選擇,當然小鵬也借此贏得財務和技術口碑方面的喘息之機……有意思的是,零跑等新勢力車企,也在巨大的市場壓力下開始尋求技術輸出。總而言之,在瞬息萬變的殘酷市場環(huán)境下,「求變」也成為新能源車企們的集體動作。正所謂「窮則變,變則通」,市場在變,車企求通,在「變與通」的博弈中,有的車企就此倒下,有的車企蹣跚前行。新能源車市的黎明沒有準確的到達時間,在黎明到來之前,對于車企們來說,活下去就是頭一等的大事,哪怕「像牲口一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