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受債券市場波動影響,銀行理財產品出現“贖回潮”,各大銀行理財子紛紛發(fā)文安撫投資者情緒。在社交平臺上,不少投資者吐槽稱,“因為追求穩(wěn)定才選擇銀行理財產品的,沒想到會回撤這么多”、“居然連穩(wěn)健理財都綠了”。更有投資者表示“把手里的短期理財產品都贖回了”。市場被焦慮情緒籠罩。數據顯示,11月11日、14日兩天債券市場大幅調整,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上行13Bp,對應債券價格(10年國債期貨價格)下行1.07%,為近5年來單日調整的最大幅度。11月16日,10年國債收益率上行至2.86%,3年國債收益率上行至2.49%;國債期貨10年期主力合約下跌0.27%,5年期下跌0.31%。至此,債券市場已經連續(xù)5個交易日下跌。
11月以來債市為何大跌?從近期政策變化中可尋找債市大跌的背景。消息面是導火索,由此帶動了市場風險偏好的整體回升。多數受訪人士指出,整個事件的發(fā)酵、發(fā)展來自于消息面、流動性與利率的三重作用。11月11日午間,防疫政策“二十條”出臺,從原來的嚴格社會管控,放松到符合當前病毒毒性的管控程度,緩解了市場對未來經濟弱勢的預期。隨后的周末,人民銀行、銀保監(jiān)會公布了專門針對房地產行業(yè)出臺的“十六條”救助措施,該文件可行性較強,打通了前期的一些政策堵點,對房地產的支持力度超出市場預期,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大概率經濟企穩(wěn)。11月14日、15日,債券市場連續(xù)兩天開盤即暴跌,跌去了債券市場截止目前全年漲幅。銀行理財行業(yè)貨幣型、其他短期理財產品的凈值迅速下跌,由于產品業(yè)績展示的年化收益,虧損收益率被放大展示。11月1日至11月16日10Y期國債利率已累計上行19BP至2.83%,此次債市大跌的主要原因是資金面略緊(存單提價、資金利率持續(xù)上行)、防疫政策優(yōu)化、地產政策加碼。債市大幅下跌,引發(fā)負債端機構贖回,11月15日基金在二級市場上凈賣出債券978億元、創(chuàng)2020年5月我們有數據以來新高,11月7日-11月16日貨基和基金在二級市場上持續(xù)凈賣出債券、累計凈賣出3417億元。流動性方面,11月以來,央行不斷小幅收緊流動性,大行融出資金體量降低,市場擔憂貨幣政策有轉向風險;而隨著年底考核期來臨,機構落袋為安的心態(tài)更加劇了市場的波動。為何發(fā)生贖回負反饋?今年是銀行理財全面凈值化元年,凈值波動承受能力較成本法計價時期明顯削弱,疊加今年以來銀行、年金等機構債券投資收益尚可、為穩(wěn)住已有投資收益需贖回債基,最終綜合因素導致了贖回負循環(huán):債市下跌——凈值回撤——機構贖回——拋售債券加大下跌幅度。由于低風險偏好的理財客戶開始贖回理財產品,理財產品需變賣資產籌備現金兌付客戶,比如快速甩賣存單、贖回公募基金等。公募基金被贖回也加入甩賣資產籌集現金的隊伍,引發(fā)了市場進一步的拋售,導致債券價格繼續(xù)下跌,又體現出產品凈值下跌,贖回量就更多,形成了“贖回-拋售-債券下跌-產品凈值下跌-再贖回”的負反饋。2013年以來,債市大跌有三次第一次是2013年4-11月,債市大跌源于宏觀經濟向好,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導致資金面偏緊,市場“錢荒”。第二次是2016年8月-2017年11月,債市大跌源于經濟增速回升,供給側改革帶動PPI大幅抬升,央行提高公開市場操作利率,貨幣政策偏緊,以及信用風險事件增加,金融監(jiān)管加強,美聯(lián)儲加息等。第三次是2020年4-11月,債市轉熊源于武漢解封+貨幣政策常態(tài)化+經濟重啟。債市三次大跌都伴隨著債基大規(guī)模贖回。2013年6-11月債基份額累計下降近1200億份、2017年有六個月債基份額減少(合計減少3100多億份)、2020年5-11月債基份額累計下降約8000億份。
回顧歷史來看,股市短期會受到擾動,但是中長期還是取決于基本面。前述3次債市大跌且債基大幅贖回的歷史中,股市短期表現會有所擾動,背后的原因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基本面沒有顯著的變化,但是突發(fā)事件性因素同時影響了股債市場,而當事件過去,行情也會恢復正常。如13年6月“錢荒”導致的股債齊跌,上證綜指在16個交易日內下跌15%,盤中曾創(chuàng)下1849的低點,但隨后股市很快收復失地。第二種是基本面向好的過程中政策或者政策預期出現了轉向,如16-17年經濟企穩(wěn)后金融監(jiān)管加強、20年4月后經濟隨著復工復產迎來疫后復蘇。經濟復蘇本身利好股市,因此經歷過擾動后(如股市在16年底、17年4月等階段性有所回撤),股市向上的趨勢仍在。此次回撤并不會改變長期向好的趨勢近日,“某銀行金市贖回400億公募基金”“某理財子贖回數百億貨幣基金和債券基金”等傳言紛飛,某些帖子在投資者交流平臺閱讀量高達335萬。針對“有公募基金經理跪在某銀行理財子門口,請求不要贖回”等說法,相關理財子人士表示,每次債市大跌都會有機構贖回動作,基金經理也會與機構進行協(xié)商,但上述說法顯然過度渲染,與事實不符。2022年是資管新規(guī)正式實施的第一年,理財產品全面凈值化轉型,理財產品凈值會根據市場情況每日調整。就在今年3月份,便已出現過超千只理財產品因受股市、債市波動而“破凈”的情況。面對此次回調,業(yè)內分析認為相比股票類資產,債券長期來看較為穩(wěn)健,此次回撤并不會改變長期向好的趨勢。交銀理財表示,從中債-新綜合指數走勢可以看出,雖然債券市場有波動,但由于債券本身是生息資產,能夠提供較為穩(wěn)定的票息收益,所以債券市場整體仍呈現震蕩向上的局面,本次的回撤并不會改變長期向好的趨勢。西部證券分析稱,今年是“現金管理類產品新規(guī)”的整改收官之年,因此銀行和理財公司有望迎來贖回條款的集中調整期,從而使得贖回條件更為嚴格,有助于引導長期資金進入市場,減少投資者的短期行為。“此輪理財產品的‘贖回潮’主要是受到近期幾大政策因素的催化,長期來看,銀行理財仍將以低風險、低波動的資產配置為主,后續(xù)階段性沖擊壓力將逐步得到緩解。11月17日央行開展1320億元逆回購,流動性望保持合理充裕?!?西部證券補充道。本文源自同花順財經

